再观察产业链下游,棉纺企业的压力更为突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表示:“国内外棉价的巨大差异转化为成本压力传导给棉纺企业,很多企业被迫转向使用化学纤维来替代棉纤维。”
如今,在大型商场的服装专柜中,一件100%的纯棉服装已难觅踪影,大多数面料都是聚酯纤维和棉或者腈纶混合而成。统计显示,国内每年化纤用量已经接近1200万吨,远超过棉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对此深有感触:“在棉花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下游企业更多地选择用非棉纤维。另外,企业也尽量在工艺上减少用棉,比如原来纺低支纱现在改用纺高支纱,这些也是无奈的选择。”
棉农的减少使得产业必须提升机械化采摘程度。此外,区域性种植、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种植也将是我国棉业的重要出路。而面对棉制品的“多元化”,唯有良性的调控政策,才能让企业敢用棉花,促进棉花产业更好发展。
棉花直补呼声渐高
在推动棉花体制改革的各种声音中,除了加大市场调节力度外,棉花直补政策的利好也被推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丁好武认为,在现有的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基础上,可以考虑由实物收储改为由国家对棉农由轧花厂、加工厂加工棉花投放市场的净价成交价格与20400元的中间差价直接补贴。“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棉农利益能够保证,轧花厂可以以20400这个价格倒推价格来收购农民棉花,不愁20400元/吨的价格卖不出去。其次就是把这部分棉花通过市场竞价销售以后会促进市场流通。不管是纺织企业还是中间经营企业拿到这些棉花以后,是在纺织厂使用还是流通以后过一阵再卖,这都是由企业自主进行决策的。”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已实施了棉花直补政策,但是正如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所言,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完全复制到中国。尤其是针对复杂的直接补贴政策,更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稳健集团董事长李建全认为,棉花直补问题需要用好价值杠杆和配额杠杆。“如今,种棉面积可以精确到每平方米,所以按照面积进行补贴并不是困难的事。此外,从棉种质量监督,成本控制技术等方面扶持农民,这才是长足持续发展的机制。”李建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