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储棉和进口棉存在巨大的价格差,进口棉额度自然成为有些人牟利的工具,一吨进口棉的资格,卖到三四千元。
李文(化名)是浙江的一家民营棉纺企业负责人,有自己的纱厂和织布厂,公司产品80%依靠出口。他向本报记者抱怨,纺纱现在就是不赚钱的买卖,自从实施国储棉收购政策后,已经基本不赚钱。
“我们一吨棉花,比国外同行要贵4000多,我们进口的棉纱,价格甚至比我用的棉花价格还低,我们怎么竞争?”李文说,“目前只有在苦苦地维持当中,相当的辛苦。公司到现在能够维持,保持一定的出口,主要是我们的工人技术熟练,比较勤快。”
李文表示,假设他公司需要100吨进口棉,他就向市发改委申请100吨进口棉资格,但是申请的第一年一般不会批给他,一般在第二年会批给他,不过一般只有一半的量,也就是仅仅50吨,但是等省里审批完后,拿到手的,往往可能只有30吨,至于其他20吨,往往是给有关系的人了。
纺织服装业困局
棉纺企业困难目前前所未有。
据本报记者了解,棉花成本占据棉纱厂成本约达到70%,由于国内棉花价格要比进口棉花价格大约高4500元,棉纺织行业正在艰难维持,但这个维持是建立在“我们的工人勤快”的基础上。
更甚的是,高成本压力之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正在被迫放弃一些订单,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减少。更多棉纺工业企业生产链则在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国家转移。
高价格所危及到的,实际上是棉纺织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一家做布料印染的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他现在接到的单子越来越少,公司目前只能练习“龟息大法”,尽量减少营业,争取活下去,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人民币大贬值,公司能获得第二春。
尽管李文自己的公司也能生产棉纱,由于国家当前没有禁止进口棉纱,李文选择进口部分棉纱,以降低成本,他表示:“我不能所有棉纱都进口,因为不能让纱厂的工人放假,现在只能继续维持生存,少量生产一部分棉纱。”
杭州一家棉纺织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则对本报记者表示,2012年是最难过的日子,今年出口多了三成,但是跟去年收入一样,而且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让公司生意雪上加霜。不过他认为已经找到发财的途径,就是尽管国家限制棉花进口,却没有限制棉纱进口,他打算进口棉纱获取利润。
尽管山东如意棉纺织集团总经理王强并不奢望取消国储棉政策,但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希望进口棉花额度再大一点,国储棉价格再低一点。
王强称,新进入纺织行业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生产棉纱的机器设备大都是最新的设备,比国内的棉纱厂设备还要好,行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很大,目前国内的优势只是工人素质比他们高。
中国棉花进口管制政策的矛盾之处在于,管制棉花进口,但却不限制棉纱进口,这导致中国很多服装企业直接从海外进口棉纱,中国白白放掉了从棉花到棉纱这部分行业增加值,并大幅拉动了印度等国的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