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储机制在给纺企带来了诸多困境的同时,理应保护了棉农的利益。然而种种现象表明,棉农对于目前的收储机制却并不买账。去年棉花收储价格虽然提高了,但棉花生产却继续萎缩。
棉花在服装面料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轻,取而代之的是涤纶(聚酯纤维)、氨纶、锦纶、莫代尔等化学纤维。衣服面料成分的变化,与国内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不无关系。
始于2011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如今越来越遭到市场诟病。国内外棉花差价倒挂、进口棉大肆冲击国内棉花市场、棉纺企业生存陷困局等问题,正严重影响着中国棉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棉纺织企业竞争的加剧,近期关于棉花收储政策调整的呼声更加强烈。尽管棉花收储政策何时调整不得而知,但证券时报记者从对涉棉企业、贸易商们的采访了解到,目前国内纺织企业遭遇到“三高”(高棉价、高差价、高库存)现状,使得国储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中小纺企日子难熬
日前杭州萧山召开的“中国进口纱”论坛上,虽然入场门票价格不菲,但依然吸引了近千名国内棉纺界同行,整个会场爆满。大家都在相互交流信息,打听各自的近况。这些不免让人感觉到当下整个棉纺织行业的焦虑。
“相关部门已关注到棉纺织产业链的问题,十几个涉棉部门已统一思想,认为国储收棉政策应该做出调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青翠在会上向记者透露了行业的动向,“5月23日和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分别召集相关涉棉部门开会,研究具体的棉花政策调整,大家都认为棉花政策到了调整时期,但具体怎么调整还在研究。”
然而,中国棉花协会却表示,今年政策变化传言不实,收储政策仍将实施。如果说明年后棉花调控政策有所改进或调整,前提也是明确的:保证棉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国内棉纺织企业来说,高棉价和高价差令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丧失竞争力。
“这样的高差价,让我们根本没法去国际市场竞争,不提美国澳洲,现在甚至比不过印度、巴基斯坦。如果按照目前国储棉的价格来生产,企业几乎没有利润。”浙江鑫海纺织有限公司供应部陈战锋如是说。
今年,国内棉花收储价格为2.04万元/吨,与国际棉花的价差达到每吨4000~5000元。由于棉花占纺企总成本的7成,如果使用国内棉花,企业每吨纺纱成本要多支出4000元左右,以每吨棉纱平均售价3万元计算,多付成本达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