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件,指导“十二五”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各方积极帮助毕业生就业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幅趋缓,企业招聘意愿也有所降低。在这一背景下,称2013年是大学生“最难就业年”不无道理。
虽然就业存在着很多难度,但是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只是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这几年“85后”、“90后”成为毕业生主流人群,对于“85后”这个特殊时代的群体,他们思想要比“80后”普遍开放,又不同于“90后”。他们更高调,自我,张扬,个性,自信;但很多“85后”有着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的特点,这体现在职场就业方面就是就业的稳定性差。这一两年“90后开始进入毕业生行列,“90后”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着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工作的认知和期待。他们对于好工作有了新的标准和阐释,而这与起点较低的职场工作有些相悖,比如实习阶段的打杂,当现实和期望存在巨大落差时,新一代的毕业生往往选择了频繁跳槽,甚至裸辞,这也给企业无形带来更大压力。
中国式的“应届生”在毕业前和独立、生存乃至职场、工作接触得非常有限,因为对就业环境以及职业规划不明了,当他们准备进入社会,努力的搜索工作、投递简历时,发现期望值和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这也导致应届毕业生最终的签约率低、毁约率高现象。
面对如此现状,从社会、家庭到高校都应该积极应对,帮助毕业生在就业的路上走得更顺畅。在谈及国家促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时,部分高校就业办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各项促就业政策大多面向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且对专业要求较高。
近日,国家出台了针对毕业生的六项措施:一要落实现有的政策;二要拓宽就业渠道;三要鼓励自主创业;四要完善就业服务;五要开展就业帮扶;六要促进就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