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促进大学生就业,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这首先反映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谈到就业政策时说:“据我们了解,目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的签约率比往年要低一些。”张丽宾说,目前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已经很多,因此,六项措施中的“落实现有政策”定位很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集中检查可以更大限度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
“北京、上海、广州不可能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基层就业。”莫荣说,“同时,鼓励创业,增加就业岗位。”
张丽宾认为,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适当支持、异地求职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当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适当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等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措施,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作为毕业生的输送者各大高校也进行着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各大高校均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在学校层面,大部分高校均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形成全校共同关注就业关心就业的氛围。在就业中心层面,高校积极组织各类就业促进活动,开展就业帮扶。在院系层面,加强就业调查和指导,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校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就业途径。
而作为接受毕业生的企业,很多需要引进新人的企业已经将校园宣讲会和网络招聘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校园招聘,并且校企结合的教育方式也在校园呈现方兴未艾的状况。在高校像企业实行的一些订单培养,在校期间就把学生集合起来,给他们讲企业文化,体验企业运行的状况等订单式教育也在一些高校中发展着。还有一些企业在学校设置奖学金,很多优秀的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这些奖学金后,毕业后会让这些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这些企业就业。
其实,把学生和企业对接的过程提前到在校期间的观念一直在高校中存在。现在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种供需矛盾的,人才的供方即学校在做什么企业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供方即学校也不知道,所以这种矛盾、差异、信息差就使得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用工荒。如果想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供需双方正确对接,这个对接过程如何提前到教育过程中来会让企业和高校的供需关系得到顺利对接。而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毕业生,相信随着教育不断完善,未来毕业生的就业之路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