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芬认为,纺织服装企业只有不断进化商业模式创新,构造时尚话语权,才能摆脱中国纺织服装以往“泛而不精”的形象,赢得市场的尊重与溢价。
而在孙伟挺看来,当今世界已进入美学与视觉时代,时尚、科技、环保是未来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受困棉价差 行业政策仍不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行业陷入深度调整周期下,除了行业企业自身积极技术突破之外,行业协会也在全力改善外部环境。
当前博弈日益焦灼的棉价机制就是例证。
对于目前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造成国内外棉价差扩大,纺织业竞争力下降,国内棉花质量下降,下游纺织业相应成本大幅上升的日趋恶化,杨世滨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委托棉花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利益诉求方调研棉花政策,提供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议。
据悉,代表纺织行业利润诉求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亦受托即将启动棉农直补政策调研。调研结果将于年底供发改委决策参考。杨世滨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导实行完全的棉农直补,并将建议先行在新疆产棉区进行政策试点推行。
“今年年底期间,国家将集中讨论棉花未来政策。”杨世滨表示,“明年3月,有望出台正式文件。”
不过,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代表棉花种植业、棉农利益诉求的农业部下属相关机构,以及中国棉花协会,却倾向于棉农直补、临时收储并轨的政策方向。相关机构也将于近期展开大规模调研,并给出可供执行的政策建议。
纺织行业可以看到希望的是,无论政策最终采取哪套方案,目前已实行第三个年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因财政、库存压力、市场弱化等问题已难以为继,政策调整不可避免。棉农直补的政策调整大方向意味着国内外棉价差将逐步收窄,将利好纺织行业。
但也有不同声音,一些纺织业人士认为,近两年棉花价差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也倒逼了一部分低水平扩张的纺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某种意义上加速了中国纺织企业从整体上转型升级。
此前国内纺织工业一直保持快速扩张产能,后者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料。即使用棉比例连年下降,由2000年左右的6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但年用棉量仍多年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