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85后”、“90后”成为毕业生主流人群,对于“85后”这个特殊时代的群体,他们思想要比“80后”普遍开放,又不同于“90后”。他们更高调,自我,张扬,个性,自信;但很多“85后”有着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的特点,这体现在职场就业方面就是就业的稳定性差。这一两年“90后开始进入毕业生行列,“90后”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着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工作的认知和期待。他们对于好工作有了新的标准和阐释,而这与起点较低的职场工作有些相悖,比如实习阶段的打杂,当现实和期望存在巨大落差时,新一代的毕业生往往选择了频繁跳槽,甚至裸辞,这也给企业无形带来更大压力。
中国式的“应届生”在毕业前和独立、生存乃至职场、工作接触得非常有限,因为对就业环境以及职业规划不明了,当他们准备进入社会,努力的搜索工作、投递简历时,发现期望值和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这也导致应届毕业生最终的签约率低、毁约率高现象。
面对如此现状,从社会、家庭到高校都应该积极应对,帮助毕业生在就业的路上走得更顺畅。在谈及国家促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时,部分高校就业办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各项促就业政策大多面向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且对专业要求较高。
近日,国家出台了针对毕业生的六项措施:一要落实现有的政策;二要拓宽就业渠道;三要鼓励自主创业;四要完善就业服务;五要开展就业帮扶;六要促进就业公平。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促进大学生就业,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这首先反映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谈到就业政策时说:“据我们了解,目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的签约率比往年要低一些。”张丽宾说,目前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已经很多,因此,六项措施中的“落实现有政策”定位很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集中检查可以更大限度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
“北京、上海、广州不可能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基层就业。”莫荣说,“同时,鼓励创业,增加就业岗位。”
张丽宾认为,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适当支持、异地求职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当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适当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等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措施,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作为毕业生的输送者各大高校也进行着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各大高校均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在学校层面,大部分高校均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形成全校共同关注就业关心就业的氛围。在就业中心层面,高校积极组织各类就业促进活动,开展就业帮扶。在院系层面,加强就业调查和指导,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校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