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黑框眼镜的香港邦比营运总监马国怡说:“我去年来的时候,那边的展馆还是空的,今年全满了!”此言不虚。在2013年上海CBME婴童展上,几乎所有参会的厂商、媒体、投资商、顾问都发出“规模太大了”的感慨。展方志得意满,各项指标均创新高: 1454家参展商、2105个品牌,11.7万专业观众, 12个展馆、13.8万平米的展示面积。而这些指标在2012年为:1287 家参展商,1908个品牌,10.1万专业观众, 10个展馆,11.5万平米展示面积。
这样的火爆并非没有道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国的新一轮人口高峰,将持续10年,2028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中国将迎来第5次婴童潮。因此业界有所谓2008~2028“黄金20年”的说法。展馆数目由7个(2011年)――10个(2012年)――12个(2013年)跨越式的飙升,似乎揭开了孕婴童狂飙突进的序幕。
格局初定。如果给孕婴童行业简单分类,有如下几个子行业:食品、服装、用品、娱乐、教育。所以,严格来讲,该行业并非一个行业,而是若干以孕婴童为目标市场的相关行业的集成。因此,为这个行业定性是困难的。只能大抵来说,按照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行业:因为它的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增长率很高;技术渐趋定型,行业格局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基本上,行业格局已初步形成:跨国品牌占据高端市场,中低端消费者由本土品牌以及“假洋鬼子”掌握。而不出意外地,二八效应在此也适用――20%的高端消费者贡献了了80%的利润。
所以,当一个行业的第一梯队,甚至第二梯队都已成型,当本土品牌眼睁睁看着跨国品牌赚取高额利润;面对15%快速增长的市场,满怀企图的执戈者们该如何突破?
市场链突破。台州,中国知名的“磨具之乡”,2010年年底,多拉咪就成立于此。事实上浙江板块就是孕婴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许多本土品牌不同的是,多拉咪自诞生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高端婴儿奶瓶供应商。
这和总经理陈金良的个人风格有关。他并没有读过很多书,却对当下流行的营销理论很熟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害怕把自己定位高端,高端定位和钱多少没有关系。”他自信地说。
虽然里斯的定位理论在创立之初是针对广告公关应用的,可真正实施时却是系统工程。陈金良和他的智囊团队首先做的是:市场调研――这个动作非常有国际范。结果显示:终端店最要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高利润,而是客户回头率;消费者要的并不是低价格,而是高附加值,即刘春雄教授所说的“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
这个结果如此重要,以至于围绕高端定位和调研结果,多拉咪做了一套我谓之“客户抓手”的系统设计。首先,在产品设计研发环节进行材料创新,开发出所谓“摔不碎摔不破”的玻璃奶瓶,以此噱头来进行高端定位,拉高产品单价――当然这个卖点也有客户调研作为依据。其次,在销售环节,设计了时长为半年的“买1赠6模式”,例如:顾客买了一款多拉咪的奶瓶,每隔1个月,就可以免费到店里领取奶嘴一枚,持续6个月。基本上,在奶瓶的构造中奶嘴是核心部件,单价在30元/枚左右。那么顾客在心里进行简单的算法后会发现:原来奶瓶差点白送了!
这个体系的结果是:首先,顾客感觉自己占到了便宜;其次,增加了单个顾客年6次的进店量,终端店相应增加了6次购买机会,受到了终端店的欢迎。而厂家,有了充足的利润空间来做消费者附加值,无疑是这个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顾客高附加值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渠道和终端向服务型转型。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定义婴童商品?是售卖美的商品(奢侈品)、是服务型商品?抑或标准商品、风险折扣型商品(车)?陈的定义是服务型。
在陈的规划里,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帮助渠道成长为“体验式母婴运营商”。虽然体验营销已风行多年,可在婴童渠道却并不常见。为了实施这一规划,核心动作是导购培训。
多拉咪有一整套的导购培训计划,除了常见的终端话术――例如教育消费者奶嘴需要1个月更换1次――之外,还包括育儿常识、婴幼儿常见疾病防治、早教知识等。妈妈们在购买奶瓶时,导购就会以育儿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妈妈提供专业的育儿知识服务。在婴童店,除了货架,还有导购与顾客的交流,按照商业模式理论,一个实体店有了“物”还有了“事”,就成为服务型终端,那么这个终端便很难被网络所代替,顾客黏度自然就跟着上来了。“不是有一个‘中国好声音’吗?我们内部在做‘中国好导购’!”陈得意地说。
好吧,正向循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