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业透视 > 正文

日本服装业之鉴

时间:2013年09月25日来源:中国纺织报作者:

二三十年以前,日本精良的服装制造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并以市场的庞大而称雄于世界。但非常遗憾,这些曾经拥有的优势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同行深思。

  从7月22日开始,《服装时报》开辟“织造·制造·智造在即墨系列报道”,力图通过对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的报道,以客观视角展现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因为它是一个行业的缩影。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记者的视线基本没有离开过即墨,而作为该系列报道的收尾,第六期报道内容似乎与即墨关系不大。这是2013鳌山湾时尚论坛期间一位嘉宾的演讲,他来自日本,讲述的是日本的经验与教训。而他的观点是值得中国服装行业从业者深思的。所以,本期将他的演讲内容精心编辑,以飨读者。  

  在日本,95%的服装都不在日本本国生产;印着“made in japan”字样的产品,恐怕还不到5%。我穿的所有服装都是日本的品牌,但全都是“made in china”。

  如今,凡是贴着“made in japan”的产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所谓的设计师品牌;二是努力保持传统的品牌;还有一类就是欧洲品牌委托日本生产的。

  作为制造业来说,每一个生产工人都是一个技术工人,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当中间有一次断层后,重新恢复就非常困难。现在很多国家希望得到“made in japan”的产品,但非常遗憾,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为我们的技术工人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不单单是服装制造业,包括面料开发等纺织产业,日本的制造优势也变得越来越弱了。要知道二三十年以前,日本精良的服装制造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并以市场的庞大而称雄于世界。但非常遗憾,这些曾经拥有的优势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同行深思。

  文化不同 对制造的理解亦不同

  本人在过去的42年中,是在一个以服装品牌为核心的商社工作。我从事过的工作,包括产品开发、品牌规划、生产,甚至资源的组合、销售等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既身处这个行业,又能非常客观的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

  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巴黎的一个品牌工作时,有一天,一个专门从事服装制造业的日本团队来到我们店里。因为他们都很专业,进来以后就看每一件衣服的内衬,然后评价衣服的结构等等。随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衣服做得太粗糙了,比日本制造的差多了。”这说明当时日本的服装制造业的水平之高,当然也反映了日本人的自大。

  现在想来,之所以日本人会有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因为文化差异。因为西方的服装和日本的服装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日本的服装大多通过手工在平面上缝制,所以他们特别在意手工制作是否精良。当他们来到巴黎时,就以自己国家的这种文化观点来看待西服。

  而西服是以立体剪裁为核心的,它要突出表达的是人体曲线,所以在试穿过程中,裁缝会根据穿着者的体形调整服装细节。这在日本人看来就会觉得“太粗糙了”,他们不理解这种现场进行解决的方式。日本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理解了西服文化的精髓。

  即使是诸如羊毛这样的高档面料,也会因为制造水平的不同显得粗糙或低劣;相反,一些自然、朴素的面料,如果通过认真缝制,它也能体现出低调的奢华。这就是服装品牌的魅力。

  服装是由文化所支撑的,每个民族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但由于缝制时所注入的经历不同,最后呈现的品牌文化也不同。

  品牌最难营造的是“感觉”

  在意大利工作时,我曾经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品牌那里专门看了他们最后的服装检验过程。工厂都有最后成品检验的程序,因为管理是标准化的,所以检验也是用量化的标准来进行。但这家意大利品牌不同。它采用了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办法:把产品穿在身上进行检验。

  经常会听到某一位买手,在购买某个服装品牌产品的时候会说“哎呀,不对,我感觉好像不是这个品牌的氛围,没有感觉到它的特色”。相对于尺寸、交货时间等检验标准来说,“感觉”这一标准是最难的。对于我们服装企业来说,这才是创新最难的部分。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