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mès、LV、Gucci都是自己的工厂生产;Chanel、Dior有些外加工,但工厂不在中国;CLINE、Loewe在中国生产裁片再运回本国组装。所以,这些牌子都不可能有全真货、半真货流出来。”对中国的A货市场,宁宁了然于心,“让我看一下图片,大概就能估出个价格,误差绝对不会相差50元钱。”
老王是宁宁的第一个供应商,由宁宁的同学介绍认识。老王原本是一家奢侈品牌代工厂的工人, 将近40岁。3年前他突然“开窍”:“像我这样一直在厂里做,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于是,他果断地从厂里辞职,利用积累下来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小批发商,销售一些高端A货,也就是真货和组装货。如今,老王一年的收入超过50万元,比起在工厂上班,收入增加了很多。
做过工人的老王瞧不起“广州货”,在他看来,东莞货与广州货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只有拿到工厂的图纸才敢做。”老王的宗旨是仿照正品厂来生产,厂里出什么,他们根据手里的原材料再做,“所以有时我们会比专柜提前出货。”
有时老王也从其他厂调一些货回来卖,毕竟自己的产品太单一。“我们拿货的时候上家会告诉我们原厂原单,但我也不知真假。”
宁宁与老王有同样的困惑,即便是合作关系很好的上家说是全真的东西,宁宁依然不敢确信。“我都去专柜验货。”事实上,任何奢侈品专柜都不提供验货服务,宁宁所谓的“验货”只是凭自己的记忆和分析,到专柜仔细对比。但还是有不确定性,比如供欧洲的款或是奥特莱斯的款,中国是没有的,就没有办法验。
如果能用不到真货3折的价格买到一个看不出差别的真品,消费者会觉得占了大便宜。所以,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当关于真货的传说流出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宁愿相信。
虚荣经济的边界
做这种生意有赖于消费者的不成熟。如今,更多年轻人愿意购买轻奢品牌。
奢侈品品牌商们花费巨大,为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凌驾于产品之上的体验。
2012年Prada集团的总营收为3.297亿欧元,毛利率高达72%,而最终税前利润率仅为26.8%。也就是说,其中1.5亿欧元花在了建造让消费者眩晕如迷宫一样的门店、发布美轮美奂的广告,还有让包包挎在明星们的手腕上。
这些美好,不但悉数传达到那些愿意动辄消费万元以上购买一只包包的人们身上,也传到了没有经济实力,或者不愿花费高昂代价购买手袋,却又想拥有它们的消费者心里。于是,需求出现,A货盛行,产业开始兴盛。
即便是A货,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经验的制造商们也开始愿意为自己的埋单人提供更好的体验。除了包袋本身,全套的配套防尘袋、身份卡,还有香港发票都会配齐。“真正的全真货只有裸包,道理很简单,包装齐全之后全是成品,工厂盘点很严格,怎么可能拿出来。”宁宁认为,“买A货的人拿到这些根本没有意义,不能保修。但这些全套的道具,还是会给购买者一些心理安慰。”
然而,这种虚荣经济的繁荣能持续多久?
首先,高仿行业的公司不能见光,永远做不大。如今监管越来越严格,小范每周一都要接受来自市场的检查,虽然是例行公事,但也要将商标明显的货品拿下。小范所在的批发市场,所有摆在门面上的包袋都被淡化了商标,比如,五金件都会被抠掉。另外,这类货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淘宝,也开始了监督,做得好的卖家都会将品牌名的某个字母淡化,比如Prada会被标为Pr*dad。
其次,做这种生意其实有赖于消费者市场的不成熟。以往,消费者的选择只有1000元以下的国内品牌,和万元以上的奢侈品牌。如今,介于二者之间的轻奢品牌以及设计师品牌越来越多,Coach、Tory Burch、Michael Kors都在此之列。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购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