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格攀升弱化中西部成本优势
产业链上下游未建立供需支撑关系
尽管中西部纺织企业产出增速较快增长,但投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纺织产业国内转移的进度放缓。作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主体区域的中部六省,2013年纺织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同比仅增1.4%,低于东部地区4.8个百分;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1.8%,低于行业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投资额在全行业中占比为30.5%,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制约纺织产业转移进程的原因是多元的,资源、成本、政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因素,一是要素价格攀升导致中西部成本比较优势不如预期明显,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供给同样日趋紧张,劳动力专业素质及劳动效率又较东部沿海偏低。另外,纺织产业体系在中西部迟迟未能有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不能建立供需支撑关系,也是产业转移放缓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2014年产业转移进度也未必明显加快。尽快完善政策体系和产业环境,促进纺织产业在中西部加快体系化发展仍是重要任务。
内需市场以平稳增长取代高速扩张
国际竞争及原料采购环境更趋严峻
2014年我国内需市场基本面良好,城镇化推进、城乡居民收入随经济发展稳步增加,宏观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都将为纺织服装产品内需消费扩大提供基础支撑。但是参与内需市场竞争的纺织企业实际感受未必会比2013年更加轻松。
目前,我国内需市场已经进入平稳增长取代高速扩张的发展阶段,增速较过往放缓本是必然现象。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2014年实现7.5%的GDP增长任务并不轻松,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化解,社会投资意愿不强,内需消费缺乏强支撑力,增速很难大幅提升。
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也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美债、欧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全球经济复苏随时可能反复。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犹如水下冰山,影响尚难完全估量。即便目前看来退出进度已明显放缓,但美元流动性逐步收缩,将造成各国汇率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上升,纺织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及原料采购环境相对更趋严峻。
欲望清单
国际市场稳中趋好
国内改革循序渐进
发达经济体加快复苏促国际市场转暖
宏观向好传到消费终端需要一定过程
尽管不确定因素较多,2014年的国际市场仍然值得期待。发达经济体加快复苏回升将成为国际市场稳中向好主要动力。美、日、欧经济宏观面在2013年已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实质性复苏迹象,随着经济宏观面的好转,特别是就业状况的改善逐步向消费端传导,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国际市场有望逐步趋好,我国纺织行业也将获得相对有利的出口环境。
由于我国纺织行业2013年出口情况正常,低基数因素基本消除,因而2014年行业出口增长并不一定较2013年加速,如能保持8%左右的规划速度其实也是不错的结果。
根据海关快报数据,纺织行业出口2014年1月增长15.9%,但到2月底已累计下降4%。受春节因素影响,行业一季度出口大起大落虽是常态,但对比前两年,今年2月出口的降幅确实偏大。调研情况显示,今年纺织企业春节假期较以往偏长,特别是下游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固然是企业人性化经营的表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宏观向好传递到消费终端尚须一定过程,行业仍须耐心静待回暖。
营改增试点扩大优化纺织相关服务业
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利于纺织对外贸易
改革是艰巨而渐进的过程。2014年纺织行业最为直接的受益点是来自改革对于市场信心的正面带动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行业必将从市场机制完善中获益。
国内最大的期望来源毫无疑问来自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议,在要素市场化流动、资源跨国配置、科技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发展等诸多方面为纺织行业进一步完善内在机制、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依据。但2014年的改革措施与纺织行业直接相关性比较有限。比如,“营改增”试点扩大至铁路运输与邮政服务业,并不直接涉及纺织;人民币汇率、利率机制改革,还会对企业应对金融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是纺织行业所期待的改革成效,并不完全在于直接的政策支持,而是行业综合运行环境的改善。比如,“营改增”试点扩大,有助于优化纺织行业服务保障环境;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际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货币流通环境,也有利于对外贸易与投资。纺织行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任何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和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决定力的措施,最终都将为行业创造日臻完善的运行环境和不断升级的内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