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场锐减的人流量及本土服装品牌在商场的弱势位置让不少品牌开始重新思考其在各渠道的布局问题,加大对线上平台的开拓力度也成了不少企业的选择。但一直以来,在线上快速增长的销售额背后,却是企业赔本赚吆喝的残酷现实。面对渠道之困,规则的制定似乎才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
最近,借来北京出差之际,某女装品牌负责人对品牌在北京商圈各店铺进行巡店。而各大商场对内部店铺的不断调整,也让该负责人困惑不已。
“现在,商场每次调整都是想通过引入国际服装品牌来吸引人流量。”该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商场进行调整的时候,不会考虑每个品牌店铺的营业表现,而仅仅是让国产服装品牌将更好的位置让给国际品牌而已。”
这种调整让该负责人十分头疼,她告诉记者,这除了会增加企业的装修成本之外,也会对品牌在终端市场的形象推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不少服装品牌经常会根据每季的新品主题对店铺的装修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很多时候,商场不会考虑品牌的装修投入,只要他们觉得有需要,即便品牌刚装修完的店铺也难逃被调换位置的命运。”对于不少商场在品牌店铺位置调整问题上的强势态度,该负责人表示无奈。
在舒朗公司董事长吴健民看来,本土服装品牌在商场的这种遭遇由来已久。
商场太贵
“现在商场的标配一般是1楼为国际一线品牌,2楼是国际二线品牌和快时尚品牌,本土服装品牌基本在商场的3~4楼。”吴健民告诉记者,这几年,商场调整的趋势一直都是这样,不少国内服装品牌也在商场每一次的内部调整中,被“流放”到更差的位置。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国际一线品牌占据着商场最优势的位置,但商场却很难从它们身上赚到钱。商场引入一线品牌,更多的只是为了彰显自身的“高端”。为了吸引国际大牌进驻,不少商场都会给出免租金入驻甚至贴补装修费用等优惠政策。
“真正能给商场带来利润的,还是本土服装品牌。”吴健民告诉记者。但即便这样,还是很难扭转本土品牌在商场中日益边缘化的现状。
“就我了解,不少商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一些国际快时尚品牌和二线品牌的引进力度。”吴健民告诉记者,商场希望通过快时尚品牌来吸引消费流量,通过二线品牌的引进来实现自身的差异化。但随着国际二三线品牌的引入,其对国内的服装品牌也不断造成冲击。
除了两类品牌在客户定位上的高度重合之外,商场对国际二三线品牌在服装上给出的优惠政策,也使国内品牌在竞争中不堪重负。
“就连‘假洋牌’都能在商场中拿到比我们更好的位置。”但这还不是让巡店北京的品牌负责人感到最困扰的事情。“现在,不少商场开始通过测算店铺每平方米的销售量来对店铺大小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在许多商场的店面将会被缩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店面的缩小不仅会影响品牌的购物环境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会影响到品牌终端形象的推广。
但显然,不少商场对此并不关心。“现在不少商场并非按照商业业态的模式进行运作,更多的只是被投资方作为地产项目来运营。”吴健民说道。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武汉服饰时尚联合会会长毛立辉的认同。“很多商场老板的素质本身并不高,他们不懂得营造自己的商圈文化,仅仅是通过店铺的出售及租金收取来赚钱。”毛立辉告诉记者,以武汉广场为例,虽然其去年在商场渠道表现不振的大环境下,仍旧实现了收入的增长。“但其收入增长,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租金的提高来实现的。”
日益增长的商场渠道成本也限制了服装企业在线下发展的空间。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调研显示,一般品牌在百货商场的扣点在28%~30%,加推广费用等成本后,企业的运营成本一般为30%~35%。此外,企业还要支付装修费等其他环节费用,商场每半年都要调高“保底数”,还常常推迟结账期。
对此,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对线上渠道的拓展,来找到品牌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大杨创世就是其中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