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要争才会赢。然而,中国鞋企如何“争才会赢”呢?
要“争”,中国鞋企首先必须站出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正像赵玉敏所说,中国产品出口比较多,因此由于国外反倾销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而反倾销一旦开始立案调查,即使还没有公布裁定结果,市场波动就已经形成。过去中国企业比较被动,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必须逐渐走向成熟,必须明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不光要销售产品,还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我们已有温州打火机在反倾销中胜诉的先例,这一胜利为我们中国鞋企提供了很有教育意义的借鉴。因此,面对任何贸易争端,中国企业必须要“争”,既要确立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又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自己的力量。
即使真的出现了所谓的“最坏情况”,即欧盟对中国开征鞋类反倾销税,我们也要有“争”的其他方法。比如,中国鞋出口欧洲受阻,可以考虑出口到别的国家,例如东南亚地区;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却没有获得欧盟低税政策的企业,可以考虑与获得低税政策的企业合作,为他们进行加工,从而使这些企业在不需要进行生产线调整和重新寻找出口国家的情况下继续生产,尽管利润率可能会降低,但对企业整体影响比较小;中小企业如果产品不能顺利出口,可以转向国内市场,向二、三级城市和农村这些十分可观的、有待开发的市场进军;在欧洲出口劳保鞋和皮鞋受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出口其他面料的鞋,比如旅游鞋等。
但以上这些方法只能是应时应急之需,是较为消极的“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长远之道。我们知道,包括欧盟在内,国外市场几乎所有对于包括鞋类在内的中国产品设立各种“壁垒”或采取反倾销措施,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不高以及价格低廉的产品方面,而这恰恰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软肋,也成为他们最方便的借口,因此,中国鞋企要想“争”且“赢”,还得从自身下功夫。
如果说中国鞋企成立像“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之类行动是一种直接的、向外的、短期的“争”,是争“权”,争“利”,那么中国鞋企苦练内功,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增强对外竞争力,这种行动则是一种间接的、向内的、长期的“争”,是争“气”,争“势”。相比于前一种“争”,后一种“争”更具有主动性和根本性,而这种“争”所带来的“赢”将是全局性的,持久性的。
然而,我们的鞋企在这一方面“争”得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既缺乏“争”的眼光,亦缺乏“争”的实际行动。尽管近些年随着国内生产商经营观念的转变,“中国制造”正逐渐改变价廉质次的形象,相当一部分中国产品的品质已经达到了国外市场的要求,并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仍有个别目光短浅的经营者,为了尽快打入国际市场以获得短期利润,拼命压低生产成本,忽视产品质量,甚至不惜以次充好,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企业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一种恶意的“争”。
质量就是生命,诚信才有出路。我们惟有通过积极的“争”,加强规则意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才能避免授人以柄。而惟有从长远考虑,通过积极的“争”,尽快塑造自主品牌,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赢”得市场,“赢”得信誉,“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