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配额被取消,纺织服装业迈进了所谓的“后配额时代”。取消配额制度,中国显然是最主要的受益国。2005年中国还处在劳动力“人口红利”阶段,加上日趋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日益成熟的工业,中国纺织服装业好似一匹脱缰快马,痛痛快快地跑马圈地了一遭。取消配额的当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的历史大关。这期间虽然还有贸易保护的一些后遗症和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法》实施带来的一些挑战,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称霸全球的事实越来越不可否认,蚂蚁雄兵和世界工厂的实力让世界刮目相看。
到了2013年,世界纺织服装行业似乎已经悄然发生了战略格局的变化。孟加拉国这个在十几年前并不起眼的国家,似乎正在从中国企业的盘子里大块大块地拿走奶酪,俨然成为第二大纺织服装出口国。
2003年以前,笔者曾多次访问孟加拉国,为的也是拿到配额。当时孟加拉国制造的服装既无质量可言,也谈不上可靠的交期,至于印度企业擅长的创新更是没货。服装配额取消后人人平等,为什么独独孟加拉国继中国之后成为最大的受惠国,这只孟加拉虎似乎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霸主地位虎视眈眈。重访孟加拉国,虽然浮光掠影,来去匆匆,但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今非昔比孟加拉虎
孟加拉国在服装配额取消后的脱颖而出绝非偶然。纺织服装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一需求是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孟加拉国人口1.6亿,虽然和中国的13亿相比小巫见大巫,但是在全球却排名第八。更不容小觑的是,这1.6亿人口中居然有70%在40岁以下,所以孟加拉国不是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那里的劳动力具备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孟加拉国目前的劳动大军有6000万之众,仅是成衣和纺织品行业创造的就业就达400多万。这支纺织服装大军在2013年创造了220多亿美元的出口,占整个国家出口总额270亿美元的82%。这个畸形的比重把纺织服装品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这对国民总产值不过1140亿美元和人均GDP仅828美元的孟加拉国来说,不可不说是举足轻重。
对比中国的同行,孟加拉国的纺织服装品企业显然还处在蓬勃的发展期。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品的绝对出口依然大幅增长,而占出口总额的相对比例则逐年下滑(图1)。的确,从出口来说,中国纺织服装品是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行业。与孟加拉国相比,中国企业的设备不如在孟加拉国的更新、更先进。业内企业普遍遇到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市场前景迷茫等问题。而其他高新技术如高速铁路和风能、太阳能等的出口反倒是更似旭日东升。其实从长远的国家核心竞争力来说,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孰优孰劣,仅仅从这一个小小的比较就可以管中窥豹了。
看孟加拉虎如何抢食中国奶酪
回到孟加拉国的纺织服装品业。从买方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需求基本处于饱和,水涨船高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的重点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把自己的那块切大。孟加拉国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增长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赢得的。从这一点来说,它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后配额时代打了漂亮的一仗。
在孟加拉国,纺织服装企业通常不做内销,因为光是做出口剩下来转内销的产品就足够本国消费了。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很类似,纺织服装业主要是“为他人做嫁衣裳”。2011年,孟加拉国超过印度,成为排在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纺织服装品出口大国。2013年纺织服装的总出口增长11%,大大超过了GDP6%的增长率。从行业细分来看,针织类的产品增长10%,梭织类增长20%,鞋类增长25%。2014年上半年纺织服装的出口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喜忧参半的可持续增长廉价劳动力
当然,纺织服装业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廉价”劳动力,如果把孟加拉国的最低工资和其他国家相比,它的最低工资虽然增幅最大,但因为起点低,“廉价”的优势显而易见(表1)。孟加拉国的最低工资不但极具竞争力,而且还有相当的可持续竞争力。当然最低工资只是对新手而言,即使是在孟加拉国,熟练工的工资已经达到120-130美元/月。
看孟加拉虎如何抢食中国奶酪
最让笔者感慨的则是孟加拉国的儿童,车子驶过的集市到处都看到儿童,有的在帮大人做事,有的在玩耍,很多次看到不过5-6岁的孩子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我奇怪地问随行的当地代理公司向导:“孟加拉国没有义务教育吗?”
“有啊!孟加拉国有全民教育的目标,除了公立学校以外,政府甚至还补贴部分私立学校。国家宪法也规定为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费教育。”大概是看出了我的疑惑,他又补充道:“其实孟加拉国的学校并不少,光是小学就有8万多所,中学有1.7万所。至于这些不上学的孩子或者是学龄前的儿童,不像你们在美国的金宝贝早教中心,这里的所谓早教并不普及,质量也差。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不过10%左右,在上小学前有早教经历的不过1/4。更要命的是,中小学面临着教育质量差、资源缺乏,以及教师和学生比例过大等问题,所以导致大量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途退学,到了6年级差不多有10%的学生退学,10年级学生退学的比例高到70%。”
“究竟是什么原因要退学呢?”我追问道。“原因各异,但是主要是贫穷,男生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大人干活,”他努努嘴,指着一个大约10多岁、正在为盖屋的大人传递砖块的男孩示意说,“至于女孩,很多是因为早婚或是帮助家长做家务。”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失败的教育制度为孟加拉国提供了下一代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相较之下,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得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很快地失去了可持续性。说不上是喜是忧,生产基地的稳定毫无疑问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好处多多,但是想到几年后和十几年后这些孩子还将继续扮演自己的父母和哥哥、姐姐曾经做过的廉价劳工角色,心情不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