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名目的皮革城纷纷落户山东。虽然几年下来,大多数皮革城都似走马灯一般在山东各地来去匆匆,但是在留下了一道道五光十色的热闹光景之余,也给山东人留下了一个让人欲说还休的话题:同样坐拥规模不小的皮革产业,为什么偏偏是浙江人来山东建了一个又一个皮革城,而山东人自己却只能作壁上观?
“皮革城云集山东,既有其特殊的地缘因素,也与浙江商帮运作专业市场的商业习惯和经验有关。”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于吉海分析,山东皮革产业大可不必眼热浙商的商业技巧和商业利润,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完善产业链,其他产业更应从浙江皮革产业集群完整发育并形成强大张力的过程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山东市场缘何受青睐?
记者从中国皮革协会了解到,我国皮革产业格局大体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南部是由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东南沿海地区诸多以片状分布的皮革产业集群组成的南方板块,北方则由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以诸多大企业组成的以点状分布为特征的北方板块。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的皮革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目标消费市场之间一直存在着空间错位。”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告诉导报记者,这表现在,我国皮革产品长期外销,国内市场长期被国内皮草行业所忽视,另一个表现则是盛产原材料的北方省份,皮革产业发育相对滞后,而东南沿海产业集群甚至还长期从国外进口原材料。
近年来,由于皮草产品出口受阻,国内大批皮革企业转向内需市场之后,有皮草产品的传统市场大多分布在相对寒冷的北方,所以流向和流势也基本上是由南方流向北方,在南方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才有市场。
不难想象,正是在这股皮草产品大兴北伐的滚滚洪流之中,山东成为皮草行业无法忽视的目标市场。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皮革城扎堆落户山东了。”李玉中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育和产业链的拉长和完善,专业市场必然会应运而生,这是近20年来被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所反复验证的产业规律。导报记者注意到,正是近20年来浙江海宁皮革产业板块的迅速崛起,孕育了像海宁中国皮革城这样一批专业运营皮草产品专业市场的特殊商帮。从容中透着隐忧
眼看着各种来路的皮革城在皮革产业大省山东各大城市粉墨登场,品味着在“自己的地盘”上轮番上演的生意场悲喜剧,山东皮革产业业内人士又作何感想呢?
“我们的产品以鞋面革和汽车坐垫革为主,主要供应国内各大品牌鞋生产商,平时与皮革城没有什么业务来往。”德州兴隆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忠河告诉导报记者,兴隆皮革位于德州陵县,年销售额数亿元。
50岁的张宏刚供职于欧洲一家知名的皮革化工企业,作为该公司中国分公司山东市场负责人,他长年游走于山东皮革企业之间,为后者提供皮革加工所需的化工制剂。
他告诉记者,山东皮革产业主要集中于桓台、德州、烟台、威海、滨州等。与他所了解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均拥有呈片块分布的、包含了数以千计大中小各种规模企业的皮革产业集群有所不同,山东皮革产业的全部内容,几乎等同于呈点状分布的100多家规模可观的大中型企业,而且产品也多以鞋面革、沙发革以及汽车坐垫革等上游产品为主。惟一的例外是滨州的阳信和沾化两地,那里均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是与粤闽浙等地产业集群的洋洋大观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全杰教授介绍说,山东是一个畜牧大省,皮革产业依托这种资源优势发展而来,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多年来,山东皮革产业一直以生产优质的原料革和制革技术研发成果丰硕著称国内皮革产业,这是山东皮革产业的传统优势。
“山东皮革产业要想形成像广东、福建、浙江那样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和终端产品集散地,是不太可能的。”冯忠河说,皮草产业是服装产业的一部分,需要以强大的设计研发力量、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成熟的品牌推广团队为背景,而这些宝贵的经济要素目前只集中在珠三角,连福建、浙江都不能望其项背。培育专业市场做大产业集群
山东皮革产业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是山东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的缩影。
“资源匮乏的浙江,因为原材料从外省输入和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催生了原材料专业市场;而制成品的大量外销又在各大产业集群周围形成规模巨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朱李鸣如此向导报记者阐释浙江各地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关系。
“皮革城云集山东的现象,对山东经济的启示是积极的。”于吉海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运行方式由生产决定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变,商品交易市场已由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产业,专业市场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依赖不断增强。山东目前已经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即墨市服装产业集群、昌乐县珠宝饰品产业集群等都是对国内局部市场有足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专业市场云集的临沂,也因市场的拉动效应,依托专业市场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同的产业聚集现象。山东以后需要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的专业市场,以拉动现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