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继去年下半年“跌跌不休”之后,国际油价再度上演暴跌行情。美国当地时间1月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盘中短暂跌破每桶50美元大关,创下自2009年4月以来的新低。虽然油价暴跌降低了原生纤维行业成本,整体利好其发展,但再生纤维企业的价格优势却被大大削弱,整个再生纤维行业将经受很大考验。
新一年里,全球经济依然复苏缓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消费需求依然持续此前几年的疲软态势,吞噬整个纺织行业利润的用工成本高企态势也将依然延续。
并不乐观的宏观大势并非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所能改变,但面对多重压力,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积极谋变,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技术却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此大背景下,《纤维专刊》本期推出独家策划,分别对化纤和丝绸行业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它们接下来的发展新思路进行探讨。
主要邀请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他们从行业领导者的角度谈了对各自行业的发展思考。
化纤 生存中的觉醒和动力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端小平
在过去的2014年,中国经济和各行业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新常态”。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低迷至今已经持续了6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75年至2008年的3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都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从2008年开始至2014年,个位数增长率已经持续了6年。
已经到来的2015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新一届政府有质量、有效率的发展战略,意味着我们将与习惯了的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新常态。
在过去的6年中,习惯了规模“神话”的中国化纤行业面临了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的诸多经营困难。我们或许还曾犹豫、还曾观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能、库存、成本、利润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企业眼前。随着时间推移,生存下去或许会成为企业和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口头语。在新常态面前,在企业的生存压力面前,我们将不得不去做新的思考和决断。
这的确是很大的压力。中国化纤企业在以往的几十年里似乎还从未真正去面对和体会“生存”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但对所有已成名的欧美企业来说,正是时刻为生存而忧才让他们将眼光不仅局限于眼前,才促使他们将更高的质量和更先进的技术作为安身立命的保障。生存,这时候不仅是压力,更是发展的动力。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经济调整期将不再是以往周期性增减速的简单复制,不是简单地熬过去就可以重新走回大干快上的路,随周期而产生的投资推动型发展模式将不复存在。调整中的生存将注定伴随着企业的蜕变,中国化纤行业将随同其他行业一样,最绚烂、最残酷、最有戏剧性、最动人的转型篇章才刚刚开始,新的企业经营思维模式、生存模式、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模式将成为这个篇章的主旋律。
新常态下企业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合二为一,为生存而发展、而转变,与因发展和转变而生存相辅相成,如果你还在对中国化纤业今天暂时的困境而忧虑,那么你有何理由不对正在觉醒、转变,并以生存为动力的中国化纤业的明天充满期待呢?
记者观察
四大利好使化纤业发展可期
当前整个化纤行业依然在弱市行情下运行,但几个事件和现象却值得注意。
一是棉花价格市场改革落地。
棉花价格市场化后其价格必将更具竞争力,棉纺行业近两年开发混纺产品的热情可能会有所降低,棉花或将挤占化纤市场空间。加上目前原油价格充满多种不确定性,下游已有企业开始慎重选择化纤原料,转而选择棉花。不过,棉价放开后,对于我国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是重大利好,化纤行业也将受益于纺织行业的整体进步。
二是“超仿棉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作为聚酯行业乃至整个纺织工业升级换代产品,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的意义重大。它的成功为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创新模式的经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超仿棉家族,超仿棉在产业链上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在夯实技术层面的实力后,超仿棉之后的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三是行业力推的品牌建设成果显现。
“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荣获“纺织之光”2014年度科技奖一等奖,这表明历经3年研究和推广的化纤流行趋势已经受到整个纺织工业的重视。
最直观的成果是,更多企业参与到品牌建设中,企业以创新技术作为后盾,以产品品牌化为市场营销的重点,整个行业崛起的力度更强。
目前,终端已经开始习惯和青睐于带有吊牌的功能型产品。化纤已经不仅仅是纺织原料,其功能已经成为终端产品表达时尚风格的重要原素,其行业地位在技术与品牌的保驾护航下得到明显提升。
四是市场出现新形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进口国,美国去年进口纯棉材质的服装数量首次低于进口合成纤维材质的服装数量,这释放出积极信号,化纤的地位正从开发伊始的“配角”身份逐渐提升。从整个全球市场看,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本土化纤业的培育。
我国化纤业在发展多年后产业链非常成熟,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实力最强。在此优势基础上,同时也要注意全球需求偏好的改变。
一方面,刚刚公布的化纤短纤的出口退税率提升有助于国内企业的出口。另一方面,在去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取消境外项目核准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放眼海外或许成为新一年业内的新视野。完成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的化纤企业如何走出去,将成为新的热点话题。
总之,在2015年,化纤行业在行情方面或许还不如人意,但是冬天总是养精蓄锐的好时节,蓄势待发的春天将带来不一样的美。在规模扩张之后,化纤行业正顺势而变,它接下来的新变化让人充满期待。
丝绸 在“新常态”下寻求突破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 杨永元
2014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工业经济出现新困难和新挑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环境下,中国丝绸行业经济增速放缓,行业运行经受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但茧丝绸企业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努力化解各种矛盾,使丝绸行业在困境中取得稳定发展,亮点频出。
一是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使中国丝绸概念着实火了起来。
APEC期间,吴江鼎盛、达利(浙江)等企业开发的高端优质真丝面料制成的“新中装”随着各国领导人闪亮登场,赢得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这是丝绸行业的荣耀,也为我国丝绸行业接下来的发展形成一大利好。
二是通过建立高档丝绸标志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等多方面的举措,持续、多维度推动高档丝绸标志的宣传,充分发挥标志企业对于全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丝绸领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是丝绸行业标准化制定工作有了重大突破。2014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了首个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丝绸国际标准ISO15625:2014《生丝疵点条干电子检测试验方法》国际标准。
该项标准填补了世界生丝电子检测领域的技术空白,是我国丝绸行业乃至纺织工业第一个原创性国际标准,对加快世界生丝电子检测技术发展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提升了我国丝绸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接下来,中国丝绸协会将组织有关部门落实《〈生丝电子检测实验方法〉国际标准推广》项目,推动国家标准执行。
目前,我国丝绸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产业步入平缓发展期,蚕丝持续受到棉花、化纤等多种纤维的激烈竞争,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等。而且,这些挑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接“十三五”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丝绸协会将努力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突出以“坚持服务宗旨、坚持改革发展、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不断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继续贯彻和落实商务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十三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商务部高档丝绸标志市场化建设和生丝电子检测国际标准项目实施;积极探索涉农经济市场化运作规律,及时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努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引导行业提高装备科技水平,增强产品的研发创新,推动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化为发展方向,以产品为中心,以文化为基点,以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记者观察
丝绸企业应善用多元渠道
约有60%的丝绸企业去年在淘宝、京东等电商销售平台开设了品牌网店,35%的企业网上销售额超过了500万元。
根据中国丝绸协会初步估算,我国全丝绸行业2014年网上销售额超过10亿元,电商已悄然成为丝绸行业拓展内销市场的新渠道。
一方面,互联网为丝绸行业从“店商”转型到“电商”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虽是丝绸生产大国,却不是丝绸消费大国。据统计,我国人均消费丝绸不到30克。而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对于丝绸服装、服饰和家纺等产品的销售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茧丝绸产业的生产制造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离信息化、智能化差距较大,转型升级任务很重,丝绸行业也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加速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此外,要扩大丝绸消费,不仅要在终端产品的舒适度、华贵上做文章,而且要在渠道模式、服务上要有新突破。比如,丝绸之路集团计划打造全国首家“丝绸家纺4S店”。消费者在店内既可以买到心仪的丝绸产品,又可以自主参与设计,开启全新的消费模式。
总之,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给茧丝绸行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新竞争形势下,传统茧丝绸行业应善用新技术、新思维,才能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