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染料在全球确定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我国染料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工业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十三五”时期,抓住“工业4.0”时代的机遇,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我国由染料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从“十一五”末至今,染料行业产量年均增幅不超10%,价格和利润却有大幅提升,行业提前尝到了新常态的甜头。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在染颜料产品生态的概念设计方面、产品的生态应用方面、现代绿色化学技术的应用转化方面和国际领先企业差距明显;成果的工程转化、技术集成能力不强,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反应器设计、过滤、干燥、精馏等过程的连续与自动化水平以及分离过程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分离效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能耗、水耗、过程控制及最终“三废”处理技术等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亟需提升。
全球染料产业已完成了从欧美向亚洲的转移,创新的任务落在国内企业的肩上,我们不仅要依靠技术、设备水平提升,还要依靠人才的培养与积累,来实施染料工业创新驱动战略。
第一,创新工艺。目前,国内染颜料生产大多以粗放型、敞开式、间歇式和劳力密集型方式作业,对环保、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较差,反应控制不够精密,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收率难于达到要求。因此,“十三五”时期,染料行业将以工艺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重点,依靠技术和装备的创新,解决“三废”治理难题,提升收率,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比如,在有机颜料行业,我们准备在偶氮类、酞箐类、杂环类产品上分别形成几套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在中间体方面,如H酸、CLT酸等也有望建成全套工艺自动化示范线。这些示范生产线技术成熟后将在全行业推广,并向智能化转变。
第二,创新产品。2014年我国染料进口3.16万吨,有机颜料及其制品进口1.71万吨,主要集中在高端产品上。因此,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是当务之急。告别剖析仿制,实现产品分子结构的创新,是“十三五”产品创新的方向。随着新材料的开发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新型塑料、聚酯、纤维等材料的出现,将对着色剂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下游印染技术的升级,印染设备也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推动染料产品的升级。如何利用现有的分子模型设计软件,设计出能够满足特殊功能、清洁生产、生态安全等方面需求的产品,是未来几年行业需要慢慢尝试并变为现实的事。
第三,创新贸易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工业品的贸易模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染料行业也不例外。工业品网上交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品种多、销售半径大、售后服务要求高、批量差异大、主产地做业务。中国有700多个染料品种,产量占全球60%,产品客户需求数量、品种差异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染料及相关产品交易的电商平台势在必行,也将是“十三五”发展的重点方向。
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期间,还有一些变化值得期待。
首先,国际化重组提速。从染料发展的历史来看,一直处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原来是欧美引领产业,现在是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十二五”期间浙江龙盛成功地走出去,实现了国际化生产,“十三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虽然在国内的精细化工行业中,染料行业的集中度排在前列,但仍然落后于国际水平。未来,将有一批国内企业将重组的范围扩大到国际市场。
其次,园区化率再提升。“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基本实现园区化。85%的企业进入省级以上园区,园区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未来几年园区化率再提升是行业要实现的目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企业进入园区的比较多,但是许多企业各自为政,只是形式上进去了,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未来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自主知识产权作用凸显。大部分由国外染料公司掌控的专利,在“十三五”时期将到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美公司在染料研发上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少。而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设立了研究院所,科研成果申报的专利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田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