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环保水平、坚持转型升级、维护整体利益的出发角度,成为此次产业转移的最大亮点。”中商智库副总裁沈云昌对法治周末记者如此评价京津冀产业转移。
由工信部等部门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目前已经定型,或于近期发布。指导目录大致有八类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来承接,分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
在非首都功能外移中,产业转移一直被认为是京津冀规划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沈云昌看来,此次重构京津冀区域产业定位的计划,将进一步倒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外移。
6月13日上午,北京市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有专家认为,此次北京召开专门学习,意味着《纲要》已经下发至省市。
在6月8日召开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指出,近期《纲要》将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突破口之一的产业转移,也在逐步加速。
产业转移有三大亮点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中,北京是产业输出方,河北与天津则是扮演了承接者的角色。
查询资料后即可发现,北京在近些年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外迁工作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前的调整,更是对当前的产业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2002年3月制定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8年之前重点加强冶金、化工、电力、水泥等行业生产污染控制,东南郊化工区和四环路内200家左右污染企业将全部完成调整搬迁工作。
这一时期的北京,开始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并把工业布局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搬迁调整力度,到2008年,要求全面完成四环路以内污染企业的搬迁或淘汰任务,主要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
而这样的举措,也带来了双赢的结果——既有利于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也给河北的一些地区带来了税收等财政收入。
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表示,通过相关模型计算,可以看出,京津和京冀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远低于津冀,表明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的竞争倾向。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中,北京70%到80%为第三产业,高度聚集了科技和金融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近50%的第二产业。
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北京产业外迁方案的大方向开始向“挪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调整,这也在此次的指导目录中有所体现,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八类产业,与以往相比,有着很大差异。
沈云昌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指导目录所体现的思路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的产业转移,呈现出提升环保水平、坚持转型升级、维护整体利益三大亮点:
第一,提升环保水平。以前产业转移,将一些重工业迁出北京,仅仅考虑了北京小区域的环保要求。而此次的产业转移是考虑京津冀大区域的环保要求,并且不是单纯地转移,而是转移中加强环保,整体提升环保水平。
第二,坚持转型升级。产业转移不是目的,转型升级才是目标。以往的转移更多地是企业到别的地方生产,此次转移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与以往区别甚大:国内大背景是我国中低端制造业过剩,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大背景是美国为主导的TPP和TTIP跨两洋战略对国际贸易投资提出更高的知识产权、环境、劳工等标准。在这样国内外大背景压力下,此次京津冀产业转移更强调转型升级、优胜劣汰,力图建设更有国际产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三,维护整体利益。在重塑京津冀产业集群竞争力、重构京津冀产业定位、重获蓝天白云环保要求的总战略指导下,各区域的财政利益变化,将不会成为重点考虑对象,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因此此次产业转移、对接、提升、落地都不会因为局部地方利益变化受到过大的阻碍。
签约额超数千亿
尽管产业转移指导目录还未发布,但资金已经开始青睐这个更大的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冀投资意向签约额已超数千亿元。诸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在天津、河北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河北省此前出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意见,梳理出64项重点工作,确定40个承接合作平台。2014年,河北省从京津两市引进资金3757亿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51%。天津则在产业对接上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科技城,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
也许正因如此,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的2015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更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在5月18日至21日的4天时间里,投资意向签约额超数千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企业大多来自北京。以廊坊市永清县为例,其合同引资高达1241.6亿元。其中,永清成功签约投资800亿元的银泰未来产业园项目和投资50亿元的永清国际商贸中心项目。此外,永清还签约北京西城·永清现代物流园、泛海国际产业园、环保石材城、北京交大科技孵化器、永清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港、房车组装7个项目,涉及高端制造、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从投资企业所在地看,北京企业有6家,占总家数的2/3。
早在今年1月1日,河北廊坊,作为北京动物园与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外迁的首个落地项目,河北省廊坊市新动批红门服装城正式开业。沈云昌认为,随着《纲要》颁布日期的临近,河北将会承接越来越多的首都外移产业。
搭上产业转移列车的并不只有河北省,诸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在天津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阿里巴巴、当当网、凡客、亚马逊、京东、唯品会等电商也已先行转移到天津市武清区。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突破口之一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提速。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峰认为,之所以选择这八类产业进行转移,一方面是立足于源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与三地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相结合。
产业转移仍有难题
尽管现在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行动,但在沈云昌看来,产业转移的工作要想顺利落地实施,仍然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
第一,产能过剩、有污染的企业是转移还是淘汰?很多中西部地区为了经济发展,希望承接京津冀转移,但是产能过剩有污染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社会责任重大的国企,往往陷入一种“死不得、活不了”的困境,对于这类企业而言,是转移还是淘汰,成为产业转移中的最大问题。
第二,转移过程中出现切断产业链的情况,如何在空降异地后重构产业配套?对京津冀各地而言,无论是区域内转移还是区域外转移,都希望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品牌营销等生态无污染、高税收、高附加值的企业或企业一部分留在当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转移出去有可能形成当地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是转移出去的制造业空降异地往往缺乏产业配套,导致产业配套成本上升。如何重构转移方与承接方两地产业配套,是第二个难题。
第三,如何合理重新分配产业转移关联区域间利益?要产业转移顺利,一方面要真正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在财政税收方面合理协调。如何让“合作共赢”真正落地,也是一大难题。
此外,企业转移带来的GDP、税收和政绩转移,也是京津冀产业转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长期关注京津冀产业转移进展的李峰认为,在三地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财政分权的问题,是下一步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京津冀发展希望成为全国改革的示范区,破除行政区划成为协同发展的全国示范样本,这个过程中财政体制是一定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