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纺织产业集群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战略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成为我国纺织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
集群经济体现规模效应
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与中纺联建立试点关系的纺织产业集群总计206家,分布在全国21个省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主,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五省最为集中,五省占比超过3/4。建立试点关系的纺织服装产业特色城镇中大多数是以县镇为单位,这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区位特征。
据中纺联对65家纺织产业集群有效样本数据分析,2015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增长6.6%,出口交货值增长4.5%,从业人员增长0.8%。可见,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40%左右的集群经济,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持行业平稳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据中纺联统计,2015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842.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181.79亿元;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983.1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29891.6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10.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98.50亿元。2015年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42.27%,利润占44%。截至2015年底,有10个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4家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过千亿元。
可见,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模式创新凸显集群亮点
进入“十三五”,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纺织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和任务。而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大环境,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色和运行亮点。
持续探索创新集群发展新模式方面,如濮院毛衫集群在巩固毛衫产业链基础上,实现毛衫产业集群经营产品从季节化向四季化方向发展;叠石桥家纺集群培育国际贸易新增长点,全面推进市场国际化和传统产业转型跨越;张家港市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打造“名、优、特”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之路;盛泽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以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推动纺织产业向内涵型发展升级,向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升级。
完善产业链及专业市场配套方面,如绍兴柯桥纺织集群建立了包含上游的PTA、聚酯、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家纺和轻纺市场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福建石狮通过建立面料市场的办法,弥补了服装面辅料供需缺口,完善了产业链的配套。
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影响力方面,如海宁皮革、盛泽丝绸化纤、大唐袜业、嵊州领带、马桥经编、西樵面料、大朗毛衫、潮州礼服、沙溪休闲装、石狮休闲装、均安牛仔、嘉祥手套、佛山童装、兴城泳装等区域品牌在业界影响扩大;虎门休闲服装、义乌无缝织造、马桥经编、大唐袜业、盐步内衣、灵武精品羊绒等产业集群在“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中表现突出。
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如盛泽产业集群围绕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进行设备改造;长乐市积极实施“机器换工”,用工水平从万锭58人下降到36人;大朗镇带动机械制造、产品开发、创意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集群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深化两化融合方面,如海宁积极实施“电商换市”,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与皮革时装产业良性互动;荆州岑河镇探索“互联网+婴童装”助飞实体经济新路,实现质效双升;兴城市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核心,形成规模实力强大的网上泳装产业带;绍兴柯桥镇新建5个电商集聚区,开展“万名电商”培训计划,推动实体市场与网上轻纺城融合发展。
最后是积极开展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如虎门镇政府联合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投资1.5亿元建设了“虎门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绍兴柯桥物流中心形成了通达全国179个大中城市的庞大物流服务网络,成为长三角地区极具竞争优势的“内陆直通关”;长乐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政银合作、银企合作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转型升级成为重点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在信息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流通升级以及城市升级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这其中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生产片断化带来的挑战;消费升级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带来的挑战;集群发展路径依赖和政策依赖带来的挑战。
在“十三五”期间,纺织产业集群逐步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集群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一批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衔接、智能制造与现代物流高效结合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对于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表示,必须抓住以下重点:加强创新投入,促进共性技术在中小企业的扩散应用,解决集群共性技术的瓶颈问题,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探索建立科创基地等,为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加强不同层次人才建设,促进集群内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增强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和标准建设工程,鼓励企业联合制定标准并参与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围绕质量提升与消费安全保障需求,组织企业参与制定产品安全性与能效标准;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公共资源支撑作用,为集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企业核心产品开发与工艺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升其价值平台,不断朝价值链两端升级;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加快节能装备和节能技术在各环节的应用,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打造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纺织产业链;科学规划引导,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确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集群内产业的选择、未来产业结构发展方向、集群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健全方案以及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等;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和创新社会责任价值理念,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共享、互动和交流,提高行业社会责任透明度,共担责任、共享成果,推进集群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