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爱美女性逛华强北、逛东门,总能见到欧柏兰奴、安莉芳、城市俪人等品牌,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逛街,这些女装品牌同样时常映入人们眼帘。爱美女性多以穿着这些品牌的服装为高品质、够时髦,但她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张扬着时尚、美丽、新颖的服饰文化的时装都是深圳本土的品牌,“深圳女装在国内大城市一类商场的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可以说,中国女装看深圳的格局已经形成。”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自信而坚定地表示。
当读到下面这些数据,记者看到了“深派”服装是如何“一衣风行”的:2004年,深圳服装产量占广东省服装生产量的30%,出口值占广东省的25%。2005年,深圳服装业可实现产值620亿元人民币,出口45亿美元,有服装企业3400多家,从业人员40万,自有品牌1200多个,其中国内知名品牌200多个,产品畅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
回望深圳时装行业的发展历史,一条从靠“三来一补”、“贴牌生产”起家,到自创品牌和名牌、重视原创设计、打造“服装之都”、“时尚之都”的梦想之路徐徐展开——
“三来一补”是起点不是终点
“最初,深圳服装市场主要依靠港台服装进来,港台服装一时领时尚风气之先。”深圳市服装研究中心副总经理丁利回忆。其实这几乎是内地人的普遍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街上谁要穿着一套香港时装肯定特神气,回头率也特别高。而深圳服装业的起步同样离不开香港时尚魅力的背景。
1980年特区成立后,凭借特区优惠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深圳市政府通过外引内联,积极开展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三来一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简称“三资”)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了许多内地服装企业和港商来深圳投资办厂。初步奠定了深圳服装行业以“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经济结构和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产品经销模式,有80多个国外名牌服装在深圳加工。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香港制衣业加快向内地迁移,“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进一步成为深圳服装行业经济的主体。
在“贴牌生产”的过程中,深圳企业领先国内同行一步,迅速实现“深派”时装设计与国际最新潮流的“接轨”,并因此抢占了市场先机。然而,“三来一补”、“贴牌生产”之路并非坦途。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国际服装市场疲软,深圳服装行业生产出现下滑趋势。“只用一条腿走路必定行之不远,两条腿迈步才能走得更远。”看到这一点,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重新调整行业的发展规划,提出“内外销同时并行”的产销方针,制定“以设计为灵魂,以品牌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推动企业自创品牌和名牌产品。“光靠‘三来一补’做加工,这不是我们服装行业的出路,到了该创品牌的时候了。”沈永芳如是判断。
原创设计拉动深圳服装“起航”
几年前,深圳服装业提出了“五名”工程,即名师、名牌、名企、名店、名模,行业协会鼓励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创品牌,有品牌的企业创名牌,以从根本上改变深圳服装业原创设计相对较弱,自有品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较少的现状。“2004年我们还专门举办了‘服装原创设计大赛’,就是为了鼓励原创,提高深圳服装设计的创造力。”丁利介绍,深圳服装行业协会还成立了设计师专业委员会,便于服装设计师们的交流和提升。“深圳毗邻香港,信息灵敏、交通便捷,使深圳易于通过香港及时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具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服装行业异军突起,企业在开创品牌道路上不懈前行,一家家新的服装企业注册成立,一个个新的服装品牌相继诞生,先后在八卦岭、蛇口、车公庙、龙华等形成一个个服装产业聚集地。涌现出“欧柏兰奴”、“安莉芳”、“马天奴”、“桑迪丝”、“衡韵”、“玛丝菲尔”、“季德纳”、“卡尔丹顿”、“凡思诺”、“歌力思”、“影儿”、“城市俪人”、“淑女屋”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
时至今日,深圳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女装品牌生产基地,拥有1200多个女装品牌。目前的深圳女装新款周期已经缩短到两星期,女装的创新设计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据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2005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以上的深圳服装企业将销售额的5%至15%作为研发经费,而69.2%的研发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创新带来了企业产品、市场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深圳服装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已成为“国内女装之都”。
好的服装设计绕不开“文化”
T形台裙带飘飘、街头摇曳多姿,服饰之美既是一道视觉盛宴亦是一道文化大餐。深圳服装能引领全国潮流,离不开服装设计师们丰富新颖的设计创意,而好的设计绝绕不开“文化”二字。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积累,但过去缺少一种国际化的转化方式,服装设计师可以充当一个好的转化器,以时尚、新颖的手段面向国际展示中国文化。”深圳欧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罗峥表示,这种转化并非原汁原味地把中国文化照搬出去。在她设计的时装中,人们会发现许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她曾用景德镇青瓷概念设计了一组时装,“我以现代、时尚、实用的方式把青瓷的细腻、优美表现出来,东西方风格结合得很好,不夺目不抢风头,但很尊贵。”
这位从深圳大学毕业的设计师正是凭着对服饰文化的独特体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从“中国十佳设计师第一名”到“美国NAUTICA创意基金白金大奖”、法国轩尼诗颁发的“亚洲时尚设计”大奖、再到“2005年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都有她的芳名,成为中国获得国内外大奖最多的服装设计师。她创下的“欧柏兰奴”、“CoLUO晚装”和“CoLUO小公主”三个品牌在全国也已有100多家连锁店。“淑女屋”服饰也是深圳女装中的一块著名品牌,它的设计理念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其创办人和总设计师匡子如此阐述她的设计理念:“《诗经》里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屋’秉承这一传统,同时对‘淑女’这个概念的外延有所拓展,淑女不只是少女,而是‘美好女人的一生’。”该品牌将美好女人的各个人生阶段贯穿在数个品质相同、品相一致但风格迥异的品牌之中:“小淑女与约翰”面向儿童;“淑女屋”为青春少女核心品牌;“Fairyfair”则面向成熟时尚女性。
深圳的服装设计师们也不仅固守着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和国际潮流的接轨。作为深圳十大品牌之一的“城市俪人”服装,它的设计师在新的一年采用国际的流行元素,融入水的主题和水的元素,体现在细节的工艺和设计上,如流动的盘花和晶莹的珠片等,尽显“水”的清爽和浪漫。
虽然目前在深圳品牌时装企业担纲的设计师不少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国,但比较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的本土设计师,同样成为时装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普通服装设计师月薪通常在1万元以上,高级服装设计师的年薪可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他们的价值体现着设计创意的价值。
深圳服装志在“打造国际时装之都”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处于领先地位,服装设计理念、款式创新、面料选用、加工工艺、市场营销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深圳服装特别是女装以总量大、品种全、款式新、面料好、做工精、质地优等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国内外许多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00个,除港澳、美国、欧洲、东盟等主要出口地区外,近年还新开拓了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中东等地市场。
深圳服装业有着如此骄人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深圳有一些优秀的时装设计师,但深圳服装仍有跟风模仿之风,这将阻碍它的发展。”罗峥说,她看到许多服装品牌各领风骚三五年就沉寂了,流行唐装就跟风做唐装,流行韩服就跟风做韩服,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没有自己的设计灵魂,就没有可持续生命力。企业初期模仿借鉴一下可以,但之后不能忘记原创才是灵魂。”
罗峥认为,政府在鼓励设计创新方面也可以作些努力,“如果我们政府能重点帮助一些优秀设计师亮相国际展会,既能提升深圳时装的国际知名度,也能对深圳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更多品牌开展原创设计。”
相对罗峥提出的“走出去”的思路,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则侧重于“引进来”,该协会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今年7月就要举行了,“我们已经把它打造成了全国第二大影响力的服装交易会,此次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合作,有不少国际服装企业参与,目前展会报名很热烈,已有一千多个展位订出。”
沈永芳还透露,位于我市龙华、占地140多万平方米、开国内服装领域先河的“深圳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有望年内动工,产业园内将建研发大楼,成立几十个设计工作室,成为时装设计创意“孵化器”。
面对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正加大对服装业的扶持力度,欲形成其特色支柱产业的挑战,沈永芳还提出深圳应尽早确立“打造国际时装之都”的战略目标,保持并提升现有的服装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