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服饰之白族服饰

时间:2011年08月23日 10:49:46来源:作者: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148.2万,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南诏国, 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 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白族节日有三月街、绕三灵等。其饮食包括夹沙乳扇、冷冻白豆腐鱼、三道茶、活水煮活鱼、一掌雪、泥鳅钻豆腐等。 

  白族民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白族男子民族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民族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在颜色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人小孩均喜披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

  小孩民族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或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身上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麂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纽子多为银制,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妇女民族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潇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成年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袱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人口159.48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自治州大理已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城市。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礼仪主要有: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