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履收藏 且藏且珍惜

时间:2014年06月10日 11:49:26来源:作者:中国服装网

  精致靓丽的鞋子

  古代做鞋工具

  汉代虎头童靴寓意子女们像猛虎茁壮成长

  辽代的凤纹虎头靴,有人出10万要买

  鱼皮靴深具收藏意义,现存已不多

  □商报记者 戴厦铃 文/图

  晋江有“中国鞋都”之美誉,无数双鞋子从这里出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池店镇,有一家鞋业的老板——曾国思,却收藏着1300多双各种朝代各式各样的鞋子。

  曾国思说,不敢说福建,但至少敢说泉州,他是唯一一个收藏这么齐全的鞋子的。如今,收藏的年头有十几年了,他所收藏的鞋子也随着稀缺和年代久远,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曾经有人出10万高价要买下他的一双凤纹虎靴,他都不卖。

  他的梦想是,找个展馆将鞋子展出,供人观赏,让人们了解鞋的历史和文化。

  独具慧眼藏鞋乐

  一到曾国思的办公室,一个高约2米、宽10米的柜子里,上下几层,陈列着满满当当的官靴、花盆鞋、三寸金莲鞋、鞋楦等各种鞋子以及和鞋有关的东西,琳琅满目。

  为收集这些鞋子,曾国思用了8年的时间。

  2006年的一天,曾国思到一户农家,发现地上放着一双布鞋,布鞋上绣着鹿、梅花、喜鹊等吉祥物。这在普通人眼里可能也就“一看而过”,而做鞋生意的曾国思却眼光独到,他觉得很有意思,“那双鞋绣工很有人文特色,确切说是闽南特色”。于是,曾国思只花了一点点钱就将鞋子买回家中。

  这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曾国思开始在古玩市场或是托朋友,找各种朝代各种式样的鞋子。他认为,即使是古代的鞋子也能给他现在制作鞋子带来灵感,而且现在制作皮鞋的工艺跟两千多年前是一样的。

  精心收藏因兴趣

  收藏了这么多鞋子,曾国思花了不下百万。在朋友圈里,也有很多藏友对他的藏品“虎视眈眈”,曾经有人出10万要买下那双虎头靴,还是被曾国思婉拒了。他坦言:“藏品中有些不太值钱,不能把值钱的卖了,那所剩下的都是些普通品,没有镇店之宝,以后要办展馆肯定没人看。”

  如果问曾国思收藏那么多鞋子为了什么,他只淡淡地回答:兴趣。令他引以为豪的是,每次有外国客户来到他的办公室,都会对他的藏品赞不绝口。这也是他收藏的一大原因,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鞋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外国人。

  鞋子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如何保存也是个问题,曾国思说,他的办公室开空调经常是除湿的功能,一般藏品一拿到手,要先冷冻杀菌,再放红外线杀菌,最后再放防腐剂。“一些布的、草的材质比较容易发霉,都不敢放到柜子里,要密封起来。”曾国思说。

  细致深究鞋文化

  晋代的陶质虎头靴、唐代翘尖陶靴、清代的柳叶三寸金莲、清代满族的花盆底鞋、回力鞋……在这些藏品中,曾国思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鞋子,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鞋文化。陶质虎头靴的鞋面上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虎头,曾国思介绍说,这是在南安丰州出土的,虽然是陶质的,只供观赏用,但它见证了当时汉人南迁过程中将中原文化带到闽南地区的历史。

  藏品多起来后,曾国思就希望未来能开办一个鞋文化博物馆。在曾国思看来,收藏鞋并不只是为了记录历史,也是为了启迪当下。他认为,中国传统各式鞋履,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刺绣、吉祥图案、配色、鞋型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给晋江鞋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开发出真正具有中国味道的鞋款,让晋江鞋的名头更加响亮。

  中国古代鞋演变

  商周战国、春秋战国:殷商时代丝纺织业有很大的发展,开始用丝织品做色彩斑斓的缎面鞋。

  秦代、汉代:皮革资源多,穿皮鞋是生活简朴的表现。此外有履(用丝绸制作)、屐(木鞋)、不借(草鞋)。

  魏晋、南北朝:北方常用的靴子相继在中原流行。当时最盛行的是木履和丝履,木履即为用木料制成的鞋,亦称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上庶都穿木屐。

  隋、唐、五代:靴子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靴,靴上镶嵌珠宝。民间崇尚手工编制鞋履,喜爱穿蒲草编织的履。

  宋、辽、金、元:宋朝缠足愈演愈烈。缠足履演变出不同的性质,把唐朝崇尚的“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一般劳动大众不缠足,穿平头鞋、圆口鞋、蒲草鞋。

  明、清:明恢复汉唐的服饰鞋履,百官上朝穿与唐相同的靴履,出皮革制作外,也有毡、缎等织物制成。但必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民间女子仍以三寸金莲为俗,出现了高跟缠足鞋,一般跟高达4—5厘米。清代强行推荐民族服饰,妇女喜穿木底鞋,中间脚心部分有一块10厘米左右的木底。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