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查来看,10月份以来,内地纺织企业经营情况分化比较严重,少数8、9月份低价存积储备棉的纺织厂大多开足马力生产(一些大型用棉企业开始少量采购2016/17年度高品质、高品级手采棉做为配棉),以储备棉为原料纺纱企业利润状况相对乐观,10月11-13日内地市场非“双28、双29”储备棉成交价14500-14800元/吨(受郑期近月合约的直接影响);另一些余粮不多的纺企则通过采购贸易手中储备棉、港口外棉、2016/17年度地产棉及少量移库至内地的新疆棉过渡,因新棉、陈棉差价达到1000-2000元/吨,因此减产、停产的纺企比例上升,河南新野、江苏常州、山东昌邑等地中小纺纱厂、织布厂的开机率仅25-35%。
而在纱线利润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很多纱厂不得已的开始走上了老路线:价格战。前阵子,我接触以为棉纱中间商,跟他拍砖。他说道今年为了做一个大客,每吨毛利只赚30-50元,勉强只够搬运费,他知道有几个竞争对手,只要他把价格稍微提一下,马上被竞争对手切入,所以只能这么低毛利。
我问他,一个月能出多少货,他说,就这客人五百吨,两夫妻加一个跟单,已经忙得团团转了。我说,那你每月才两万毛利,给完搬运费,铺租、人工、水电,还没算你两夫妻的人工,就已经亏了哦。他说,是啊,但你不做,那竞争对手马上插进来啊。
这个大客,我也非常熟,也一直有往来,信誉度非常好,量非常大,在南中国纺织业是一面旗帜。但我很奇怪,非常奇怪,我跟这个大客发生生意往来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单纯的发生生意往来啊,稍微有点小问题,那就是赔款了。
诚言,一个夫妻档棉纱中间商,每月五百吨,那算可以了,但每月两万块的毛利,那是非常少了。这位同行,很明显勤奋,但他把低价竞争这个经营手段,当成了经营的目的。我非常奇怪,这么多老板为什么会想到这条明明是绝路的路上去。
我们每一家单位,相对于中国纺织业的体量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别说小单位,就连华芳魏桥这些大单位,就算倒下了,顶多就是有点小水花,绝对起不了大浪,肯定影响不了市场。你这个供货商因为任何原因倒下了,市场上面,还是大把的供货商,同样道理,你用低价竞争的方法,把某个对手打垮了,还是一大批对手冒出来,简直野火烧不尽,没风吹都生!
华芳魏桥,这些超大型纺厂,过往他们用低价来跟市场上的其他纺企抢单,那是因为他们垄断国家大部分的政府补贴,拿着这些政府补贴来跟其他纺企竞争,所以华芳魏桥可以很低价,低到其他纺厂受不了。而现在他们的政府补贴少了,他们一样都做不到过往的低价棉纱了,同时,也因为那时候拿着政府补贴来跟国内纺企恶性竞争这过程,落下不少病根,现在他们只是补贴少了,还是比市场上很多纺厂多不少,但都已经受不了,规模大幅度萎缩。
经营的目的,肯定是盈利,低价竞争,只是经营的其中一个手段,而亏本的低价竞争,是非常高端的手段,只有哪些资金实力非常雄厚,而且短期目的是占有和扩大一个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才能够使用。
像我们这个纺纱行业,根本不适合使用这种极端的高级手段。无论你通过什么方法,短期内占有市场一部分的占有率,但只要你下一个阶段质量、价格、服务,不符合客户要求,客户马上会在海一样大的中国纺织业里面找到其他供应商,你之前做这亏本买卖而得出的客户占有率,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