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 年开始,承载着纺织人最大期盼的棉纺行业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有些憋屈。棉纺行业除了要面对其他各专业协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波动等困难和瓶颈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制约着它的发展,那就是棉花。
在过去的五年,棉花一直担当着棉纺行业的主角,左右着棉纺行业的发展。由于国家棉花收储政策与市场出现了一些脱节,国内外棉价差最大曾超过了6000元/吨,一度出现了棉纱倒挂、新疆长绒棉“以好充次”的怪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大国,如果我国棉花产量和质量出现了问题,我们将缺少在国际上的棉花话语权。我们买什么,什么贵;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曾经疯狂过的棉花,曾经纠结过的棉花,目前又进入利润种植面积减少、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困局。
种植面积骤减20.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杜珉指出,目前我国棉花发展存在两难。从长期、国内产需分析,国内棉花产量不能满足纺纱消费的需求;从近期、全球市场供求分析,国内供给量仍然大于需求量。有关数据表明,本世纪以来,我国棉花的产量一般维持在500~750 万吨之间;棉花消费一般在750~1200 万吨之间。2002 年~2014 年,我国棉花进口总量为3318.2 万吨,平均每年进口255.3 万吨,2012 年进口量更是达到了514万吨,比入世初期增长了近29.8 倍。
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我国棉花产量和棉花种植布局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给棉纺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不少麻烦。据了解,2014 年内地棉花种植面积下滑幅度达到20% 以上。2015 年,我国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已经降到5000 万亩上下,同比下降了20.5% 左右,达到了1949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棉花目标价格体质的改革正在改变着我国棉花的生产布局:长江、黄河棉区面积大幅度下滑,新疆棉区种植面积陡然上升,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棉花生产战略布局的不确定性。同时,黄河、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的下降,在布局上也加大了新疆棉花的生产压力。而新疆棉花生产一直以来依赖的生态和生产环境也十分脆弱:水资源短缺、技术创新不足、单产潜力发挥难、品种优势不足、生态环境恶化……
此外,国家划定的粮食18 亿亩红线,使稳定棉花生产面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受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未来稳定发展棉花生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仍然以手工生产为主的棉花生产,很难与补贴高、机械化程度高的粮食生产相抗衡。
棉花质量明显下降
除了受棉花供应数量不足因素约束以外,不少棉纺企业对棉花质量不断下降的反馈也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时下棉花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纤维长度变短、细度变粗、新三丝增多、强力下降等方面。作为世界上纤维品质最优的棉花——长绒棉,也面临着品质下降的风险。海岛棉,在埃及称之为“吉扎”(Giza)棉,美国称之为“皮马”(Pima)棉,在中国称之为“长绒棉”。海岛棉最初发现于美洲大西洋沿岸群岛,后传入北美洲东南沿海岛屿,因而得名。由于其天赋的基因优势,具有纤维细长、富有丝光、强力高等特点,是世界上纤维品质最优的棉花,也是全球高端纺织品及特种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由于严重干旱和政治动荡等原因,美国和埃及的海岛棉产量、质量近几年来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国内海岛棉质量也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受新疆水资源制约、极端气候的影响,去年7 月新疆气温持续半个月达到了38 度以上,8 月10~12号又连续72 小时气温降至12 度以下,这使棉花质量严重下降,纤维长度降低到了27mm 以下。
新疆棉花育种专家田立文认为,如果新疆不再出产长绒棉,在长绒棉定价上我国也就没有了话语权。如果我国市场的长绒棉价格将完全由美国说了算,这会给下游企业带来很大的隐患。若国家再不从政策上进行保护,任由国产长绒棉就此消失,那么当市场回暖的时候,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
破译海岛棉密码
目前,种植海岛棉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埃及和中国,在印度、苏丹、秘鲁、以色列以及中亚地区也有少量的种植。2015 年,全球海岛棉总产量为41.6 万吨,不足全球棉花总产量的1.8%。在中国,新疆是唯一适合种植海岛棉的区域。上世纪50 年代,中国科研工作者从中亚引进海岛棉,在全国多地试种,最终仅在新疆培育成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海岛棉产量、质量都有了极大提升,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在强力、细度和丝光度方面,与特优海岛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溢达纺织集团作为新疆海岛棉的最大用户之一,十分重视海岛棉的生产和发展,曾于2012年7月在乌鲁木齐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海岛棉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受到了各界好评。2011年10 月,溢达纺织集团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共同启动了全球第一个海岛棉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经过四年的艰苦不懈的努力,该项目圆满完成,相关论文在2015 年9 月的《自然-科学报告》中发表。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圆满完成,为科学家们在茫茫的基因海洋中寻找合适的基因以及发现各种基因的秘密提供了一双“火眼金睛”,从而为全球棉花科研育种工作者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将大大提高棉花育种的精度和效率,对提高长绒棉产量和质量有重大意义。
海岛棉基因组测序项目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溢达纺织集团后续还将与相关科研研究院进一步研究,探索功能基因开发应用,以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和满足农业生产的棉花品种。但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相关专家呼吁:希望政府和相关科研部门可以一起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海岛棉的科研和生产,积源成河,汇流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