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调整结构永远在路上

时间:2015年03月23日来源:常德日报作者:

近年来,关于棉农种棉不赚钱的消息不绝于耳,特别是去年,国家不再收储,棉价大幅下跌,棉农赔钱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棉花产业的出路在哪?怎样调整结构?
  鼓励棉花受益低的地区种植其他高收入作物,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关于棉农种棉不赚钱的消息不绝于耳,特别是去年,国家不再收储,棉价大幅下跌,棉农赔钱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棉花产业的出路在哪?怎样调整结构?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棉花种植历史悠久

  “我市从何时开始种植棉花的呢?”为了解来龙去脉,记者从棉花种植历史入手。

  “真要探究,那要追溯到宋末元初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彭永胜打开了话匣子。

  我市地处洞庭湖区,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汉寿县宋末元初开始种植,明代中后期,澧水流域植棉较为普遍,到清代末期,我市已发展成为湖南省棉花主要产区。1949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55.87万亩,皮棉总产只有0.53万吨,亩产不到10公斤。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2个棉花种植低谷,分别是1958年的56.24万亩和1987年的58.57万亩。上世纪50年代,全市年平种植面积达到72.79万亩,年平产皮棉1.06万吨;上世纪60年代,年平植棉70.74万亩,年平产皮棉2.13万吨;上世纪70年代,年平植棉93.02万亩,年平产皮棉3.82万吨,其中1971年首次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上世纪80年代,年平植棉只有88.24万亩,年平产皮棉4.25万吨,其中1980年为137.12万亩,种植面积为我市二十世纪之最,之后面积开始不断下降,直到2010年才恢复到130万亩以上,其中最高峰为2011年的164.48万亩。此后,我市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处于历史高位,面积与产量占全省的一半左右。由于单位面积效益较高,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湖区农民大面积生产的首选。

  棉花生产遭遇困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以来,形势突变,棉花生产开始遭遇困境,当年的“皇帝女儿、白雪公主”的风韵暗淡,连续两年减产严重,部分棉农出现负效益。

  市农业局粮油科科长吴仁明分析,棉花生产遭遇困境究其原因有四。

  原因一:受恶劣气候因素影响导致严重减产。2013年6至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8月23日至25日的暴雨和9月上旬的持续阴雨天气,造成秋桃大幅减少、后期大量烂铃。2014年5至6月的长期阴雨天气导致缓苗期延长,生长发育受阻,棉花整体长势差,8月的低温寡照,9月的阴雨,影响了棉花成铃率,导致秋桃和晚秋桃减少,同时增加了烂铃数,导致棉花较正常年份严重减产。

  原因二:棉花价格持续下跌。在2011年前期,国内棉花市场出现卖棉难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实行了连续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国家贮备量大增。到目前为止,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的棉花库存在1100万吨以上,而国内棉花每年消费量只有600至800万吨,形成了供远大于销的局面。由于国内与国际价格机制差异,国内与国际棉价价差相距较大。2014年,国家调整了相关政策,国内棉价开始一路走低。若要实现国内棉价与国际价格接轨,国内价格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

  原因三:国家对棉花收储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即“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近年来,受临时收储影响,棉花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特殊形态,市场上找不到棉花,棉花交储成了唯一途径,在棉花流向过于集中的格局下,棉花调控风险过高,价高伤企、价低伤农,政府调控压力增大,市场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变弱。当前,政府需要逐步卸下“负担”,让棉花产业稳步回归市场,由市场决定棉价。

  原因四: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然而棉花生产季节长,费工多,用工价格大幅上升。目前,我市种植棉花的主要劳动力为老人和妇女,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对植棉来说很难实现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棉花种植因生长周期长,属于需要劳动力较多的作物,而且现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植棉效益。

  棉花产业出路何在

  对国内棉花生产形势进行分析后,专家指出压缩棉花产业是当前的大趋势。

  棉价走低,各级地方领导关心:棉花产业出路何在?棉农也犯迷糊:不种棉花种点啥?

  参考国内外棉花改制模式,结合我市实际,市农业局局长黄云新指出,棉花产业的出路一是结合当地市场需求改制,二是要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形势,改良生产技术。

  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此,在市农业局的引导下,我市棉农进行了多种探索:有种蔬菜的,有种瓜果的,有种油葵、大豆、花生、芝麻的,有种葡萄的,有种金银花等中药材的,也有种花卉苗木的。

  黄云新说,改种必须建立在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上,最好能先签订生产合同。

  2014年7月,市农业局从亩产量、亩产值、亩物化成本、亩用工个数、亩毛收入、亩用工成本、亩净收入等方面,就近3年作物种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根据调研,专家认为,种高粱效益最好,但种高粱必须有过硬的酒厂合同保证才能种植,2014年因禁酒令致使贵州近一半的酒厂关门,导致高粱市场崩盘,因此不宜盲目发展;其次为种水稻,不愁销路,但前提是必须有好的水利条件;最后是种玉米,玉米大多是就地消化养猪,我省是玉米进口大省,一般不愁销路,效益也较好。

  黄云新建议,要在尊重棉农意愿的前提下,坚持“防止盲调,防止抛荒,因地制宜,稳基调散,研判市场,选准作物,依托龙头,订单生产”的原则进行改种。

  棉花生产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之一,不可能全面退出,加上现在全球范围内调减棉花,说不定哪天棉花价格又会涨起来。因此,有关专家认为,不能全面放弃棉花生产,而是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如推广棉花油后直播,节省育苗和苗床管理用工;推广棉花专用全营养配方缓控释肥料,做基肥集中一次性深施,变全年5次施肥为1次性施肥;推广棉田合理间套作。同时要摸索推广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技术,以节本增效。

标签:棉花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