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棉在中国市场逐渐“迷失” 四点分析尴尬处境

时间:2015年06月15日来源:网上轻纺城作者:

对于6-9月份的乌棉、澳棉进口行情,持不乐观、悲观态度的贸易商占比比较大,一些外商和用棉企业认为,在上有机采高等级澳棉、美棉,下有西非、印度棉的“两面夹击”下,乌棉的处境相对尴尬,短期进入中国消费市场的难度只升不降。

  据海关统计,2012-2014年中国进口乌兹别克斯棉花的数量分别为30.98万吨、21.36万吨、17.05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进口外棉总量的6.03%、5.15%、6.99%;2015年1-4月份中国共进口乌棉8.21万吨,占前四个月中国进口外棉总量的13.49%,当然这与乌棉的上市时间、运输便利以及2014/15年度美棉因上市推迟、西海岸工人罢工导致美棉装运不及时有关。截止5月底,青岛、张家港、广州等保税区外棉库存上除美棉外,乌棉位居第二位,大幅高于印度棉、西非棉、澳棉,而且一些进口商表示,5月中旬以来,有配额的大中型棉纺织厂、贸易商对高等级乌棉的询价、要货热情持续下降,反而是前期出货非常缓慢的印度棉、西非棉有些成交。据悉,截止5月底,张家港保税区美棉、乌棉、印度棉分别为2.34万吨、1.42万吨、0.70万吨。目前除两、三家大型国际棉商和少部分中国进口商操作乌棉外,中外贸易商、棉纺织厂对乌棉大有“避之不及”的感觉。

  对于6-9月份的乌棉、澳棉进口行情,持不乐观、悲观态度的贸易商占比比较大,一些外商和用棉企业认为,在上有机采高等级澳棉、美棉,下有西非、印度棉的“两面夹击”下,乌棉的处境相对尴尬,短期进入中国消费市场的难度只升不降,归纳如下:

  一、乌棉在价格、品质上均处于劣势,进口商和棉纺织企业纷纷“倒戈”,弃乌棉用美棉或西非棉。1、目前6/7月船期,SM 1-1/8〞乌棉、EMOT SM 1-1/8〞、SM 1-1/8〞西非棉的CIF报价分别为80.55美分/磅、76.5美分/磅、73.4美分/磅,乌棉高于美棉4美分/磅以上,港口现货乌棉报价也高于美棉2.5-3美分/磅;2、乌棉以手摘棉为主,普遍存在“一致性”差、马值大,棉结多的缺点,纺50S及以上棉纱配棉有些困难,品级和可纺性低于澳棉、美棉。

  二、乌棉出口操作仍由4家国营企业负责,要求全额预付款,而且也只认可四大国有银行开具的信用证。一些外商和中国买家采购乌棉只能支付全部贷款才能启运,而且考虑到寄售棉费用较高、乌棉从阿拉山口进口的时间非常短,国有棉花企业向港口发货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港口保税乌棉80%以上货权归国际棉商、中国进口商所有。

  三、中国棉纺织企业对乌棉品质的认可度下降。2011-2013年美棉、乌棉的品质、加工水平与中国企业的需求相吻合,纺32S、40S普梳、精梳纱的质量得到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但随中国企业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40S及以下支数棉纱的比例大幅下降,乌棉配棉纺纱的劣势很明显,再加上近两年乌棉在收购、加工和运输环节上相对于澳棉、美棉差距拉大,给中国纺企的印象“质不优价不廉”。

  四、中国纺企的采购集中在“两端”——商品质的机采澳棉、美棉和“质优价廉”的印度棉、西非棉。2015年中国政府严控棉花进口配额,仅发放入世承诺的89.4万吨1%关税内进口配额,从而集中消化1100多万吨国储棉和2014/15年度国产棉,而纺企采购的重点是纺高支纱的SM、GM级澳棉、SM级美棉,中档花则采购新疆手采棉、地产棉或国储棉中美棉、新疆棉代替,纺40S及以下棉纱则采用低等级国储棉、印度棉、巴基斯坦棉等,介于品质“上不去,下不来”的乌棉或在6-9月份消费、需求弱势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自身定位更加困难。

标签:乌棉 中国市场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