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收储价格很高,而抛储的价格会大大降低,因此必然会产生巨额财政损失。如果按2013年的价格抛储800万吨,财政将损失超过60亿美元。如果国际棉价下跌10%,损失将立刻增加到80亿美元。从另一方面看,抛储后库存成本降低也会增加一定的利息收入。除了1200万吨的储备棉每年存储所需要的20亿美元成本以外,库存成本还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成本和品质等级下降带来的价值损失。和不抛储相比(将1200万吨库存维持到2019年),消化掉800万吨库存所减少的成本可能导致财政存款增加50亿到80亿美元。
中国10多年前的抛储或许可以为中国消化当前的库存提供指引。上一次中国的棉花储备在1999年达到高点,库存消费比高达140%,但2004年就下降到了48%。这段时间全球和中国的棉花价格大大低于1996-1998年收储时期的水平。中央财政资金用于抵消价差(2001年的价差曾高达44%)。当时,中国在5年多的时间里总共消化了370万吨储备棉,抛储高峰期相当于全球一年消费量的7%。尽管那次抛储的时间长达5年多,但还是给中国棉花进口、国内棉花价格和国际棉花价格带来了下跌的压力。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库存下降也算是前车之鉴了。当时美国花了大约6年的时间使库存消费比从1965年的135%下降到后来32%的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去库存的成本控制,棉花进口和库存管理需要协调一致,这里包括:
1.制定棉花收获期的收储价格和启动收储的条件
2.棉花进口管理:降低滑准税税率水平,减少发放加工贸易配额,考虑是否通过政府采购再次提高进口棉在储备棉中的比例
3.为财政损失提供资金支持,接受比2011-2013年3250美元/吨的平均收储价低的抛储价
4.决定每年的抛储数量
中国对国产棉的收储可能会继续,以降低储备棉的平均库龄、减少储备棉降等降级的情况、并控制年度交替期的价格波动。在长期的库存消化过程中,收获期的棉花收储将促进收获期结束后的更大数量的抛储。假设中国政府收获期的收储价和上年度的抛储价一致,这些额外的成交不会使储备棉管理成本大量增加。作为一种选择,这样做可能会通过用较高的价格收购、保证纺织企业买到价格相对有竞争力的棉花来为中国棉农提供支持。
为了达到降低库存的目标,中国棉花贸易政策可能会转变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棉花进口,这将是其他国家感受中国棉花政策影响的途径之一。其他的贸易政策问题需要从中国纺织业习惯于采购大量进口棉来配棉或者直接用于达到质量要求这一点来考虑,因为中国棉花大部分是手采棉,因此比其他出口国的棉花更容易掺入异性纤维。美国农业部的预测认为,到2013/14年度末,中国储备棉里的进口棉很少。因此,要想顺利地让纺织厂的采购从进口棉转向储备棉,中国可能需要提高非配额进口(政府采购)的比例,并增加国产储备棉和进口储备棉的销售,甚至可能还需要出口,根据去库存的目标允许进口更多的棉花。目前中国只有国营公司能够操作棉花出口,从目前的国内外价差看,现在出口棉花不可行。注意,中国的入世协议里没有包含任何被允许的棉花出口补贴。如果中国采用非常激进的抛储政策和低于平均支持价格的方式来使中国棉花价格大大接近国际棉价的话,中国根据棉花质量和季节来进行双向的棉花贸易就是可行的。
以上政策必须相互之间并且与储备棉销售协调平衡。例如,抛储价格如果定得太高成交会很困难,而价格是否过高取决于国际棉价和中国纺织厂的竞争力。中国库存变化、棉花进口量和国际棉价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限制中国最终的政策选择,因为用较高的抛储定价、限制进口棉的供应使抛储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将导致国际棉价下跌,而国际棉价下跌和国内棉价偏高将破坏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并使他们购买储备棉的能力下降。这样的话,努力使抛储带来的财政支出最小化可能与降低长期库存水平和库存费用的目标发生冲突。
中国去库存的节奏将决定财政损失的大小。如果国际棉价在2013年的水平,中国棉价高于国际棉价的幅度跌至历史水平,那么抛储价格必须比2011-2013年收储均价低将近25%。美国农业部2015年的基准预测认为2014-2019年的国际棉价格会比2013年低20%,因此中国抛储价格可能要比前几年的收储价格低45%。USDA基准预测认为,2019年中国的库存消费比将下降到73%。下表显示的是中国采取不同方式降低库存对国际棉价的影响。如果库存消费比到2023年才下降到73%,国际棉价会比现在的水平高13%,这段时间的抛储价格需要比前几年的收储价格低33%。如果2019年中国库存消费比降至40%,国际棉价将比预期低7%,抛储价格需要比收储价格低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