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岭南瑰宝,佛山“香云纱”蜚声海内外百年,有“软黄金”之称。但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市场上广泛流传的“香云纱”产品,基本上都是“莨绸”制品,只是采取了香云纱的“晒莨整染技艺”,而真正有着镂空花纹且通透的香云纱“莨纱”,却一度失传近半个世纪。广东西樵大同村民冼达峰及吉赞村张姓四兄弟近年来通过努力,再现了香云纱的传统织造技艺,并于2015年6月获得了佛山市“非遗”称号。
南海档案馆研究员张莹向笔者介绍,香云纱发源于1915年的西樵民乐村,学名为莨纱,有着高超精湛的织造技艺和奇特的晒莨染整工艺。
不过,由于人造丝等化纤产品的冲击,莨纱的织造工艺一度消逝。上世纪末,深圳一家服装厂将“莨绸”定名“香云纱”推向市场,莨绸就被当成了香云纱推广发展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后,商家把后期经过晒莨的丝织物统称为香云纱,只有香云纱这个美名在市场上流传,真正的香云纱却消逝了。”央视纪录片《香云纱》总监制吴火星介绍。
2013年,西樵大同村民冼达峰联合西樵民乐村的张绍景、张绍均等四兄弟成功复原香云纱传统木织机和现代电机织造生产。去年,张氏兄弟改造了旧厂房建起了“西樵香云纱丝绸博物馆”,挂上了非遗传习所的牌子,希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近日,笔者来到了香云纱传习所,看到了3台高约3米、手工操作的传统香云纱提花织布机,以及各种缫丝、图案设计等木制工具。复原的织布机1天可织3米~8米纱,电机可织13米~19米。“我们1年可生产3万多米的白坯纱,晒莨制作成香云纱出售可卖1万多米。”张绍景介绍,由于目前莨绸销售市场已经建立了多年,恢复生产出的莨纱还在推广和市场培育阶段,目前订单主要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设计师定制。
吴火星说,虽然真正的香云纱已经再现,但是未来能否市场化、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目前莨绸有着稳定市场和较长品牌推广运营积累的情况下,香云纱遗产需要政府的保护、媒体的宣传推广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研究,而最后发展如何,需要市场给出答案。